《窦娥冤》教学反思怎么写?( 八 )


面对教材 , 面对课文 , 成熟而清醒的教师都明白这样一个事实:不可能是教材有什么我们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 , 必须对教材(课文)的教学价值进行合理的“定位” 。一篇课文尤其是经典作品必然同时具备许多教学价值 。“文学作品 , 即便是一首短诗 , 也有近乎无穷的含蕴 , 无必要也不可能将所有观照角度的所有内涵均开发为课程内容 。能成为现实内容的 , 只能是某些角度的观照” 。(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0页)像《窦娥冤》这样一篇经典文学作品 , 其潜在的教学内容是无限的 。可是面对这些潜在的东西 , 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 , 而是应该切实抓住属于语文的东西 , 凸现和挖掘语文课的价值 。

《窦娥冤》教学反思怎么写?


记得庖丁解牛中描写庖丁解牛的技巧:“依乎天理 , 批大隙 , 道大窾 , 因其固然 , 技经肯綮之未尝 , 而况大軱乎?” 。确实 , 对于我们语文教学来说 , 尤其是长篇幅的文章 , 想面面俱到 , 又要教好 , 那是很难的事 。
今天上《窦娥冤》 , 我首先的设想就是按部就班地按传统步骤进行教学 , 即先介绍相关元杂剧的知识 , 再引导学生概述情节 , 把握戏剧冲突 , 分析人物形象 , 最后总结主题 , 分析写作特色 。可我觉得这样上会把文本割裂开来了 , 好像屠宰一样 , 把文章一块块切下来让学生进行理性的技术性的分析 , 学生对文字的感受力、鉴赏力还是不会得到提高 。
找一个怎样的切入点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更整体的感受与分析?我在上课前突然来了灵感:《窦娥冤》不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吗?这篇文章之所以有这样恒久的魅力 , 不就是在于她悲剧产生的震撼力吗?所以我决定抓住一“悲”字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 引导学生来感受文本 , 鉴赏文本 。果不其然 , 当我抛出这个问题之后 , 学生进入了深层的阅读 , 有些学生在课本上圈圈点点 , 有些学生在本子上记下自己的阅读感悟 。我知道 , 学生与文本有了充分的对话 。而紧接着学生之间的对话也让我欣喜不已 , 当然 , 有部分学生的语言还很稚嫩 , 但都来自于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 但有些同学的发言真让我击节赞赏 。
例如周同学 , 她的发言流畅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