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囚绿记》教案如何写?( 四 )


(第十一段: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 。魔念在我的心中生长了 。)
齐读以上三句话 。
(二)深入研读
◎思考:最终到底有没有“囚”住这抹绿?阅读9-11段,思考为什么 。
明确:没有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 (质疑:怎样理解绿的枯萎?)
分析文本关键语句,从“绿”的变化揣摩“绿”的象征含义 。1、“它依旧伸长,依旧攀援,依旧舒放 。”
三个“依旧”写出了常春藤对自己被囚之事浑然不觉,依然像往日一样尽情生长,蓬勃旺盛(板书)的生命力,这是常春藤当时的真实状态,作者说,“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但是,作为读者的我们真的感受到这种欢喜了吗?还是莫名的感伤?悲壮?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为何会感伤 。常春藤此时的命运已经被逼进绝路,但它却浑然不知地生长,这就好像旁观者明知我们的努力和奋斗是无望的,而我们却依然执着地坚持着,很有点像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但也正是这种无望中的坚守,真正地诠释了生命的顽强 。因为有些时候,生命价值的体现不一定在于一个圆满的结果,而是奋斗的过程(如田径场上的跑步) 。
再接着看这抹被囚的绿,“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也许这时它已经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却依然不变方向,不改初衷,全部身心都在做着顽强不屈的抗争 。直到青苍变成柔绿,变成嫩黄;直到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抗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它渐渐枯萎了,却让人感受到了无比的倔强与坚贞(板书) 。
回首人类社会前行的历史,许多生命的个体像这枝常春藤一样在黑暗中在逆境中作无望的抗争,如“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刺客荆轲,如“敢于直面惨淡人生,敢于正视淋漓鲜血”的刘和珍 。这种抗争是生命的本能,却总令人肃然起敬 。这就是生命最终的价值和意义 。
小结:回顾板书
分析到这里,这抹绿还是普通的绿吗?它已经被赋予了更多深刻的含义 。它是美丽的、蓬勃的,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它是葱茏的爱和幸福,它是猗郁的年华 。
同时,它更是倔强的、坚贞的,即使被囚,也不改初衷;即使枯萎,也抗争到底 。一抹常春藤,折射一种坚贞不屈的精神,这是什么手法?
象征: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 。比如梅兰竹菊 。托物言志亦可,就是借着这层象征义来表达主观思想感情,侧重“志” 。那么再回头看看刚才的问题:真的囚住了吗?囚不住 。(板书)囚不住的生命,摧不垮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