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重建课堂教学工作心得体会写法怎么样?( 五 )


约从上世纪90年代下半叶起 , 随着国内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 国内课程与教学理论界又掀起了一次翻译、介绍和研究国外相关理论的高潮 , 其关注点集中到可以后现代主义为总称的诸多教学理论流派 。后现代主义从不同的角度 , 对传统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进行了批判和解构 。他们否定科学知识的绝对权威性和客观真理性 , 揭示其意识形态的隐蕴和不可规避的主观性;他们反对以记忆、强化为中心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只关注认知、智力因素的学习理论 , 主张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看作是学生向学习文本批判、质疑和重新发现的过程 , 是在具体情境中学生整个身心投入学习活动 , 去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也是身心多方面需要的实现和发展过程;他们反对严格控制式的师生关系和模式化的教学过程观 , 提倡师生平等式的对话 , 并主张在具体情景中通过实践与对话动态推进教学过程 。就其具体批判的对象来看 , 后现代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在指向传统教学观上是一致的 , 只是更为坚决、彻底和深入;就其哲学和心理学基础来看 , 后现代教学论对现代教学论的超越主要是依赖在方法论和元认知的层面上的超越 。他们批判简单还原、二元对立、基于分析思维和逻辑建构的方法论;批判以追求终极真理为目标的认识过程论;他们猛烈地、并从多侧面、多层次攻击了现代教学论作为前提性认识基石的知识观 , 从而使整个“大厦”出现倾倒之势 。但是 , 后现代观所普遍存有的过度批判、怀疑、解构以及对不确定性、偶然性等方面的过度推崇 , 不仅在给人巨大震动和兴奋的同时 , 也让人感到其偏激和否定性的问题;而且还使其自身也缺失了存在的根基 , 削弱了对现实教育世界变革的作用力度和可能性 。就我国目前状态看 , 一些课程改革的先行学校 , 相当多的是把这些观点体现在新创设的“研究性”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中 , 而学科课程的教学还是采取较稳妥的传统方法 , 以确保改革背景下的升学率的“万无一失” 。
以上十分概括且个人化的述评 , 大致勾勒并表达了“新基础教育研究”对已有多种教学观所提供的理论资源、他们对中国学校教育实践(历史的、现实的)主要影响的认识和评价 。这对明晰我们研究的立场和追求目标是必不可少的 。还需要再作提炼的是:透过不同的观点与答案 , 寻找出共同的、反复讨论的问题 。正是这类问题构成了教学过程研究的框架 , 是我们也必须探究和作答的问题 。经过初步的探究和对教学实践的长期研究、观察 , 我们认为 , 主要问题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