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奇妙的克隆》教案教学设计怎么写?( 二 )
问题:
a.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b.“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c.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d.“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e.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与弊处?
(教师巡视课堂,参与各小组讨论,一方面掌握讨论情况,一方面进行疑点点拔 。学生小组讨论后发言总结,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 。)
明确:
a.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
b.理解“克隆”的关键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
c.作者没有用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
d.多利”的诞生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 。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
e.课文从三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并没有沉浸在盲目的乐观当中,而在结尾处提出了关于“克隆”牵涉到道德伦理问题的冷峻思考 。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在学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有关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课文内容拓展深入方面的学习 。(过渡)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科”为其“科学性”,重在内容;“普”为其“普及性”,重在语言 。二者完美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说明了深奥尖端的生物技术 。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一)研读第一小节“克隆是什么?”
思考:
a.用一句话告诉大家“克隆”是什么 。
b.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c.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d.这一小节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探究小结: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从常见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现象写起,将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 。接着又从词源追溯“克隆”原意,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义 。用《西游记》中妇孺皆知的故事,更将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
- 神兽|中国十大传统神兽,中国神兽有哪些
- 《唐宪宗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 批评的剖析读后感1000字
- 生物的真相读后感1000字
- 流动的盛宴读后感锦集
- 《西游记》的读后感大全
- 《安妮日记》读后感锦集
-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摘抄
- 《董卿:做一个有才情的女子》读后感100字
- 《浮生六记》:和相处舒服的人在一起,才是最好的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