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八年级语文教案怎么写?( 四 )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讨论 。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 。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 。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 。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 。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 。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 。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
3.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要点提示:
(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
(2)排比句式 。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 。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 。(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 。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3.齐读第三自然段 。
(四)归纳课文 。1.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要点提示:
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 。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
五、拓展探究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