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八年级语文教案怎么写?( 五 )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项作业 。2.背诵课文 。
资料链接: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 。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 。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 。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
二、关于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 。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
【教学思路】
《马说》是一篇寓意深远,寄情深沉,富有启示作用的古代杂文 。教读本文时,可引导学生从诵读入手,体会语言承载着的思想情感,并与作者的遭遇感同身受,在受启迪的同时拓宽思维空间,形成与时俱进的人生观、人才观和用人观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熟读成诵 。
⑵ 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 。
2、过程与方法:
⑴ 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逐层分析语调变化,当堂成诵 。
⑵ 诱导思辨,激发争论,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探究、创新的语文素质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 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⑵ 客观、正确地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问题 。
⑶ 形成与时俱进的人生观、人才观和用人观 。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⑴ 掌握古今异义词 。
⑵ 背诵全文 。
⑶ 正确理解《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
2、难点:
讨论有关人生观、人才观、用人观的`问题 。
【教学方法】
点拨法、诵读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
【教学课时】
一课时 。
【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整理材料,做好课件 。
学生: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准备相关材料 。
【教学过程和内容】
一、导入
1、播放《万马奔腾》音乐;展示几幅马图来激活气氛 。
2、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名句;
3、请学生讲讲传说中有哪些千里马 。
(以对比故事导入)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衣服覆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伯乐把马献给了楚王,经过精心喂养,马变得精壮神骏 。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了不少赫赫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