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内控培训心得体会如何写?( 六 )


2、传统理论限制,目标定位局限 。内部控制的定义首先由审计界提出,传统的内部控制理论也通常在会计和审计领域研究 。从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内部牵制-内部控制系统论-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内部控制要素论-内部控制结构论-内部控制风险论)来看,内部控制的定义及其理论研究,更多地服从于独立审计实务的需要 。如此之弊端就是大大限制了内部控制研究的视野 。若要使内部控制真正成为公司的一种基础性制度,内部控制理论必须首先打破局限于会计与审计领域的传统认识,从整个社会与组织运行高度来重新审视内部控制原理 。
coso报告将内部控制的目标定位于: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效果以及法律法规的遵循性 。而我国内部控制的定位主要还是局限于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防错纠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与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方面 。这种目标定位的相对低调虽然与我国现实的经济发展和企业状况确实相符合,但从长远来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状况的不断改善,应有适当的前瞻性与发展性,目标定位应有相应的提高 。
(二)内部控制规范建设不完善
从西方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中可以看出,政府的推动对内部控制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有着广泛的社会性 。政府必须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尤其是具有指导和强制意义的内部控制规范建设,加快制定我国完整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
我国在内部控制规范建设上已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01年6月财政部发布的作为新《会计法》配套措施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之后,相继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采购与付款(试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销售与收款(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工程项目(试行)》等规范性文件 。然而这些文件还未涉及公司经营管理所有方面的内部控制,我国目前尚未正式提出权威性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 。由于用于规范公司内部控制工作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对内部控制内容的认定、操作程序与方法的规范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使企业在实际工作无法准确地进行操作,这也极大地限制了内部控制的发展 。
(三)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
内部控制评价是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定的工作 。任何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的执行,都需要有外力的推动与监督 。国际上内部控制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和地区,大都通过立法的形式要求企业对外界出具内部控制状态的报告,有些国家还要求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