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山工》教学反思怎么写?( 五 )


一、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前学生在导读单的指导下进行了自学 , 对生字、词语、优美句子学习积累之余充分的阅读了课文 , 并在这一基础上提出了自己不懂得问题 。
课堂上学生完成自学检测的同时能有个性的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大家 。如展示自己收获的词语时 , 爱迪生小组不但自己进行了读、解释 , 还别出新裁的请其他小组的成员参与进来用词语造句 , 并恰当的表扬每个参与小组 , 课堂气氛活跃 。紧随其后的小组合作探究解决疑问、小组学习成果汇报以及课堂结束时的训练检测、小组评价无不显示着学生的主体地位 。
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1、预习和质疑能力
学生在课前根据我设置的“低层目标” , 通过目视、口诵、手写、脑想充分自学 。既掌握了本课的.相关字词、初步了解了课文 , 又在积累、标画、批注的过程中提出了好多有针对性和学习价值的问题 , 如:
(1)挑山工和游人上山有什么不同?
(2)挑山工的话蕴含着怎样的道理?
(3)课文的最后一段:‘作者说:“我需要它 。”’作者需要它什么?
(4)本课和单元标题<<快与慢>>有什么联系?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斯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 。所以在学生质疑时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批判 , 鼓励其敢于大胆设想、敢于标新立异 , 即使提出的问题与本课关系不大也不要去伤害他们这种积极探索、敢于发散思维的精神 。
2、合作和解疑能力
学生在提出问题后 , 我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板书在黑板上 , 激励启发学生讨论 , 合作探究 , 共同解决 。这一环节之初我先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对学生进行了学法指导 , 然后让学生确定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如在解决大部分同学集中提到的问题:课文的最后一段:‘作者说:“我需要它 。”’作者需要它什么?学生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 , 相互争论、相互帮助、相互提示 , 通过沟通互动他们体会到了不同的理解和思路 。
他们有的说“它”指作者画的挑山工登泰山那幅画 , 有的说是画中的挑山工 , 有的说是挑山工的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的精神……并且都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 , 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 , 学会了互相接纳、赞赏、争辩 , 看到了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 , 从而理解知识 , 圆满解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