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优秀作文写法怎么样?

肃穆而磅礴的徽州祠堂,是山区古村落中最为显眼气派的大型建筑 。她集徽派建筑与宗法精神于一身,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富有极强的文化个性,留有鲜明的艺术表征,是徽州祠堂文化的缩影,家族血统维系的化身 。
祠堂是封建宗法制度的载体,是族权自治的象征 。作为栖息祖先魂魄场所的祠堂,源于人类对自身祖先的自然崇拜 。最初由民间的祖庙和宫庭的太庙祭祀建筑发展而来,也称宗祠、家祠、支祠 。祠堂是一个家族的中心 。通过开祠致祭和其它家族追远活动,将族民紧紧地纽结在同一神圣的祖宗牌位之下,形成一个严密的血缘组织 。从徽州祠堂的演变看,可分三类 。一类是由前辈的住所改建而成 。一类是按朱熹在《家礼》中设计的模式修建,以供奉和祭祀高祖以下的四代先祖 。一类是在居室之外另行修建的祠堂 。在这类祠堂的中轴线上,从前至后,依次建有牌坊、大门、享堂和寝堂 。除了宗祠、家祠、支祠之外,还有一些特殊形式的祠堂 。如行祠、女祠、专祠、特祭祠等 。唐宋以前,徽州人的“家祠”“家庙”还不具有宗法意义 。真正意义上的“祠堂”,应是明嘉靖十五年明世宗对民间“联宗祠庙”的开禁 。此后,徽州的祠堂才大量出现 。徽商致富后,“盛馆舍以广招宾客,扩祠宇以敬宗睦族,立牌坊以传世显荣”,捐资建祠一掷千金,其目的在于光宗耀祖,在一定的区域内营造了一种文化信念,一种宗族归属感 。据《绩溪县志》载,乾隆二十年,县境有祠堂一百一十五幢 。嘉庆十五年,分布全县一百个村镇的祠堂有一百八十九幢,县内三十八个姓,其中胡姓就建有三十幢 。可见,徽州民风习俗无不对建祠、联宗、睦族倍加重视,至此,形成了“邑行宗法,姓各有祠,支分派别,复为支祠”的局面 。族谱是祠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在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后,按照朱夫子的理论,若三世不修宗谱即为不孝 。通过修宗谱维系尊卑等级,彰善除恶,推行封建伦理,缓和宗族内部贫富矛盾 。他们正是以宗祠族谱为载体,通过各种简朴的民俗活动,宣传宗法理念 。如建“保安会”,纪念张巡、许远,倡导“忠君报国” 。演目连戏,宣传“因果报应、惩恶扬善” 。春节认亲拜年,加强血缘姻亲情感联系 。清明节认祖归宗,巩固同宗共祖子孙的归根意识 。在封建政权难以顾及的徽州广大偏僻乡村,宗族观念在这种特殊的人居环境下,显得十分重要和突出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族长(祠董、执事)权威的神化,“祠堂”实际上被赋予了许多社会管理功能 。如祭祀祖先,隆礼报本,商议处理本族大事,管理宗族财产,建立道德教化体系 。在偏远山区,宗族自治成为社会运转和稳定的重要因素 。村民心甘情愿地把一切大小事务托交给祠堂安排,祠堂实际上充当着土衙门的角色,进而成为徽州人基本的生存环境 。徽州人在宗族自治中,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物化形式——祠堂管理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