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道德情操论读后感800字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道德情操论读后感800字)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道德情操论读后感800字



不读《国富论》不懂个人的致富之路、国家的富国裕民之道;但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如何使自己的的生命更有好处 , 人生更有价值 , 国家更公平正义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是不可分离的 , 正如温总所言:正确的经济学同高尚的伦理学是不可分离的 。——佚名本科攻读经济学 , 导师曾推荐我读《国富论》 , 那个时候我知晓了自由经济学之神——亚当?斯密 , 而这本被奉为“经济学圣经”的巨著却让年幼的我嗤之以鼻 , 其赤裸裸的利己主义利益观固然有其道理 , 但我总觉得少了一点点道德与情感的气息 。
读硕士的时候在人大学行政管理 , 刚刚涉及到行政伦理学 , 正好温总来人大的时候曾向我校学生问及是否读过《道德情操论》 , 好奇心驱使我接触到亚当?斯密的这本巨著 。静心潜读 , 追随大师的脚步 , 走进心灵的殿堂 , 去厘清崇高和卑鄙、简单和复杂、善良与丑恶、真诚和虚伪…… 。这时 , 我才意识到只读大师的《国富论》会曲解大师的本意、误读大师的思想 。
《国富论》说的是经济人 , 而《道德情操论》说的是道德人 。它从道德的高度 , 阐述了以同情说为基础的道德评价论和德性论 , 其中包含道德准则与道德评价的共同标准以及对社会整体利益的强调 。亚当?斯密指出 , 同情是人的本性 , 关心他人 , 设身处地为他人思考 , 将他人的幸福视为自己的事情的牵挂 , 即是同情 。其实 , 亚当?斯密是说 , 同情(利他)与百思特网利己都是人的天性 。因此他指出 , 惟有当整个社会的成员都具有同情心、以此作为行为的准则时 , 社会才会和谐、安定与进步 。通读全书我们能够看出 , 《道德情操论》的核心思想是:以自利为基础的市场机制必须要用以利他为基础的道德情感来协调 , 人们之间不但要自利而且要利他 , 透过人的这两种天性来到达“利益的天然一致” 。
身处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 , 我们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企业改革、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 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和贪婪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 , 因此我们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 。而在这样的情感和道德氛围中 , 我们该如何自处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百思特网我国四川的汶川大地震几乎天天上演可歌可泣的故事 , 即使不是身临其境的人们也无法抑制泪水 。灾难面前 , 我们久违的同情的想象力重被激活 , 无需任何动员 , 人们就放下狭隘的私利 , 自发组织起来帮忙灾区 。正是正因这种仁爱、仁慈、天伦之情、友情、尊敬等发自内心的感情倾向的伦理美德使得社会团结起来而不是一盘散沙 , 而这种最深沉的美德并不需要匹配华美的修辞 , 它只是能够同情他人的想象力而已 。我想 , 只要这种同情的想象力不从人们内心深处消失 , 人类社会就永远存有期望 。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 其韵味不乏与其相似 。正应了那句话:智慧是跨越时代、地域、宗教和种族的 。东方圣人出 , 西方出圣人 , 其心同 , 其理也同 。《周礼》曰:“德行 , 内外之称 , 在心为德 , 施之为行 。”儒家所说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仁义礼智信”、“克己复百思特网礼”、“一日三省” , 正是从修炼自己的内心世界开始 。他们基于内心的探索 , 终生将其用心的付诸于实践 。因此 , 饱读经书的文人志士走入仕途后 , 大都期望以才为政 , 施德于民 。
的确 , 读书是对心灵的荡涤 , 它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品位 , 也决定一个民族的素质 , 影响一个国家的走向 。此前 , 中央“以书施政” , 号召“官员读书” , 建立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政府 , 其实与其让他们从经济政治法律等书籍读起 , 还不如从中国的传统的《论语》、《道德经》或者外国的《道德情操论》开始读起 , 如涓涓细流般的温馨隽语必须会洗涤我们被俗务缠身的心灵 , 使我们忘却了身边的烦恼 , 使得我们在和历史伟人穿越时空的交流中提升自己的修养 。只有我们每一个人素质的提升 , 才能有社会整体素养的提升 , 才能有我们中华民族的再次腾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