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士|一个精神科护士的两年( 二 )


上班突然被打,是件很窝火的事情,但这却成了精神科护士的时刻面临的危险 。
2019年,曹华正在询问病人大便次数,突如其来一巴掌打在脸上,眼镜都飞到半米远外 。脸火辣辣的疼,鼻血直流,曹华捡起眼镜,去洗脸百思特网止血 。冰冷的水也无法让曹华的心火冷却:“辞职,不干了!”
但当他处理完回来,看到这个18岁精神发育迟滞的男孩子打起自己更狠,他的火熄了 。
这肯定不会是曹华挨打的终点 。
曾有前辈告诉曹华,在病房内走动一定要靠着墙走,不能在走廊中间 。因为这样可以降低被精神病人从后面勒住脖子的风险,只是降低,不能避免 。
精神科护士|一个精神科护士的两年



图源:《飞越疯人院》


精神科的病人缺乏自知力、理智,而且受幻觉、妄想的支配,其攻击行为往往难以预料 。2014年,时任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副司长邓海华介绍,有10%的重性精神疾患可能出现肇祸、肇事等行为 。
并且,精神科医护人员面对的很多患者攻击行为,是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 。有被害妄想的患者会把周围的人,包括护士想成要害他的人,有钟情妄想的患者,会认为某个护士对他产生了爱情,纠缠不休……
有时,曹华觉得自己每天置身于“幻境”里:上一秒在对着你笑的病人,下一秒可能就会有突如其来的喊叫 。
但精神科护士又不能逃避这种环境,因为所有异常的声响都必须在护士的“监控”之中 。他必须有最准确的判断、最快的反应速度,冲在前面,备保护带、查看物品,然后麻利地打针、喂药、鼻饲、心理疏导 。
上岗的每分每秒,都像拧紧了发条的闹钟 。如果一不留神,病人就有可能出现意外 。
精神科护士|一个精神科护士的两年



精神科病房,受访者提供


作为曹华的前辈,已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工作32年的王久英护士,只被一个10岁的孩子打过一次,但语言攻击“倒是几乎每天都有” 。
王久英护士反复强调,那次被打是因为自己当时防备意识特别低 。在安定医院的儿童病房,一个精神分裂的10岁孩子不愿住院、想家,在那里闹 。也是一个母亲的王久英忍不住心疼,一心想要安抚他的情绪,没留意被打了一拳 。
更让王久英意外的是,等孩子情绪稳定下来,找到她,怯生生地道歉:“阿姨,对不起,你疼不疼?”
踹门、拍玻璃、叫骂、推搡……这些行为对任何人不啻为一种折磨,可这却成了精神科护士的日常 。除了工作上要承受的心理压力之外,他们也要承受社会上别样的眼光 。人们对精神疾病的恐惧,不仅让精神疾病患者无法得到公平的看待,还让精神科护士变成了一类“特殊的百思特网人” 。
精神科护士|一个精神科护士的两年



知乎用户的回答
留不住的精神科护士
压力大、考试多、薪酬一般、极有可能遭受暴力,但曹华依旧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 。“习惯了,就会觉得他们(精神科病人)也没有那么可怕 。”
但无法回避的是,精神科护理工作内容单一、精神疾病的复发的比例高,这也使得精神科护士成就感非常低 。以抑郁症为例,在抑郁症临床痊愈后,有21%~37%的患者在一年内会复发,15年后这一比例为85% 。
2015年,有学者对福建省龙岩市第三医院81名精神专科医院护士和100名综合医院护士采用护士满意度工作量表进行分析 。调查显示,精神科护士的工作满意度明显低于综合医院护士,他们对工作负荷、工作本身、工作被认可、家庭与工作平衡、管理、与同事关系、个人成长与发展、工资及福利的满意度依次降低 。
同年第9期《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上 。山东大学护理学院研究人员发表论文,研究指出,80.7%的精神科护士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 。
其原因在于,护士的工作大多默默无闻,劳动结果得不到社会的充分认知,加之缺乏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外界对精神科的护理工作存在误解、偏见等,都会让护士感觉到职业价值得不到体现,产生情绪低落、身心疲惫等不良反应 。
多元发展机会少、工作无成就感、工作压力过大、人身安全保障缺失,使得国内精神科护士人才存在不同程度的流失 。《卫生职业教育》2015年第七期甘肃省天水市第三人民医院调查数据显示,精神病专科医院合同制护士离职率为18.6%,离职高峰在合同制护士工作1年以内 。《预防医学》2017年第5期公布的数据显示,浙江省温州市精神科医生流失率为22.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