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中医治疗|中医是如何治疗肝炎的?

肝病中医治疗(中医是如何治疗肝炎的?)
当前,我们周围的乙型肝炎病人非常之多,据某调查报告,中国有10%的人是乙肝患者 。显然肝炎已成为我们健康的巨大威胁,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防治这一疾病 。目前大部分的肝炎患者是找西医治疗的,但结果好像没见病人减少,反见越治越多 。
不少病人退而求助中医,于是就想知道按中医理论,肝炎应该如何康复 。以下我详细地从肝的生理到病理,结合六经辨证以及临床误治来分析一下肝炎的正确治疗与康复之道 。
肝病中医治疗|中医是如何治疗肝炎的?



生理病理
肝炎,顾名思义是肝的炎症 。这是西医的病名,中医两千年来压根就没有这样一个名字 。中医是如何认识肝以及肝炎的呢?我们先来从中医理论来分析一下肝的生理病理特点 。
肝属木,应东方,其味酸,其性温 。肝主升,主藏血 。也就是说,凡是人体的阴血要向上升发就一定要依赖肝的作用,肝可以从左面把阴血温升上去,这是肝的基本作用 。而肝病就是肝的这个功能受到了损害,病人首先表现的就是阴血左升不足 。表现为面色萎黄,乏力,精神不足等症状 。木克土,如果肝气过强而伤害了脾胃土气,就要导致脾胃土的运化受纳功能受损,病人出现食欲不振,四肢萎软、困倦思睡、腹胀腹满、黄疸等症状 。肝郁不畅,则肝气不舒,气滞则血瘀,因此,病人经常会出现胁痛,胁痛久则慢慢会发展成肝区硬痛,都与血瘀有关 。
由此我们知道,如何才能恢复肝病患者的健康呢?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恢复肝的温升功能 。肝喜温恶寒,喜润恶燥,喜升恶降 。因此,凡是温的,润的,升的往往都是肝所喜欢的,也是可以治疗肝病的 。凡是相反的就一定会伤肝,导致病情加重 。
先看看肝炎的一些常见症状:急性肝炎早期可有疲乏、发热类似感冒,大约3至5天后热退,因此可能被误诊为流感 。之后即出现消化道症状,包括厌食、恶心、呕吐等,继而出现眼黄、尿黄、全身乏力等症状 。慢性肝炎多出现全身疲乏无力、头昏、口干、口苦、肌肉或关节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腻、右上腹不适、腹胀、腹泻 。严重者可出现黄疸(皮肤、眼睛发黄、小便黄如浓茶色剂等) 。有些病例可出现肝病面容,表现为面色黯黑、黄褐无华、粗糙、唇色暗紫等,还可引起颜面毛细血管扩张,蜘蛛痣及肝掌,有些病人可有脾肿大 。
我们按中医理论来分析一下这些症状,可免于跟着西医屁股后面走,被西医病名所误导,对于正确认识肝炎有极大的好处 。
首先这种病人多属三阴体质,阳气素来不足,因此,易受邪客而发病 。其早期出现的是明显的太阳病,但正虚于内,邪客于外,太阳抗邪无力,发烧也必为低热 。三五天后,邪自太阳而深入少阳,发为少阳病之口苦,咽干,干呕,嘿嘿不欲饮食等症 。少阳为阳气枢纽,此时如果不能透邪外出,则病邪继续深入,客入太阴,发为太阴病,出现眼黄,尿黄,目黄之黄疸以及全身乏力之太阴阳虚证 。此时邪初客入太阴,正气未受其损,尚可扶阳抑阴以透邪外出,则邪透而身安 。如果见黄疸而辨为湿热,滥用苦寒以创伤阳气,则正气无力祛邪,病邪得以深伏三阴,发为慢性肝炎 。所以,所谓的慢性肝炎,一定是阳虚而邪恋 。
如果邪气伏于太阴,则表现为腹胀,腹满,腹泻,恶食油腻等症状 。从症状上来看,此时的肝炎,其实是中医的脾胃病 。人体正气已伤,脾胃升清降浊功能失司,清阳不能左升,浊阴不能右降 。可以说,大部分的慢性肝炎即是太阴病 。病人平时当属太阴体质,脾阳素来不足,必面色苍白,长腹慢性腹泻之人,邪客则伏入其虚处,缠绵难愈 。此时之肝炎,已经不是肝病,而是明显的脾胃病了 。

【肝病中医治疗|中医是如何治疗肝炎的?】

如果伏于少阴,则表现为精神不振,疲乏,但欲眠,面色黯黑,黄褐无华,脉微细等症状 。病人必属少阴体质,平时必有手百思特网足冰冷、畏寒喜热喜温、环唇苍白等表现 。肾阳不足是肝病转成慢性的百思特网主因,而扶助少阴阳气才是治本之道 。千万莫见炎症而滥用苦寒消炎药,则病情必转而加重,甚至于导致肝硬化 。
如果伏入厥阴,则表现为口苦,腹泻,腹痛,食欲不振,胁痛,颜面毛细血管扩张,蜘蛛痣及肝掌,脾肿大等症状 。厥阴乃阴阳离合之关键,欲治乙肝要先明厥阴 。厥阴为三阴之尽,或阳回而转为少阴,或阳出而转为太阳,或阳绝而转为死证,因此,病到厥阴时,全凭人体一点阳气的去向来预知其疾病转归 。病及此者,必阴阳错杂,上热而下寒 。上热则蜘蛛痣,且多在面部,上肢或者胸处 。因为肝主藏血,肝病则血必瘀滞于上 。两胁疼痛是邪正交争于肝经所致 。肝病多口苦,咽干,头两侧胀或按痛,这是厥阴经证,不可认定为少阳证 。腹泻,速度快而不痛,这是上热下寒,阴阳分离的典型症状,不可认定为太阴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