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下平一先韵的诗词 五律诗与五绝诗有什么不同?( 二 )


所以,以收口音字为韵脚时容易成为“死韵”,而以开口音字为韵脚时容易做成“活韵”,这使全诗的后续发展带来了截然不同的音韵变化 。例如: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王安石《七绝·泊船瓜洲》
先看“钟山只隔数重山”的两个“山”字,由于在韵脚“山”字之前还用了一个“山”字,而又不属于修辞意义上的反复,较之使用一个与韵脚同韵的字危害更甚,所以是比一般的挤韵现象更为严重的挤韵,可是因为它用“数重山”将韵字做成了活韵,于是挤韵造成的伤害就不明显了 。
再看转句末尾的“岸”字,本是严重的撞韵,可是我们却感觉不到撞韵的伤害,仍然觉得全诗流畅上口 。一是因为最后的“岸”是个开口音字 。二是诗人不但将上句韵脚的“山”做成了活韵,还在紧接着的第四句用“照我还”,把结句的句读重心从韵脚的“还”字上转移开了,韵脚也变成了“活韵” 。这样,就把撞韵的伤害消于无形 。
前面说过,连韵对绝句韵律的伤害表现尤为突出,所以古人在创作绝句的时候是特别注意的,要在古人绝句中找出“连韵”的例子十分困难 。下面就以一首连韵的七律来说明破解之法:
新年草色远萋萋,久客将归失路蹊 。
暮雨不知溳口处,春风只到穆陵西 。
孤城尽日空花落,三户无人自鸟啼 。
君在江南相忆否,门前五柳几枝低 。
——刘长卿《七律·使次安陆寄友人》
在这首诗的前两句,“萋”、“蹊”两个同音字组成了“连韵” 。但作者第一句用“远”字吊口,把“远萋萋”一句做成了“活韵” 。从而也就避免了连韵的伤害 。
同样,末句“几枝低”的“枝”字与“低”字虽不是同一韵部,但属于邻韵,对声韵的妨害也近似于挤韵 。而且,越是靠近韵脚的地方,发生挤韵时的伤害也就越明显 。
这里,虽然“几”字是本句的句读重心,看似将韵脚的“低”做成了活韵,但由于“几”字也与“枝”韵母相同,只是声调不同而已,而“枝”与“低”属于邻韵,所以读到结尾的“几枝低”的时候感觉仍很粘滞,不爽口 。
以上讲了关于破解撞韵、挤韵和连韵的一般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需要指出的是,具体情况有时是很复杂的,不能胶柱鼓瑟,不知灵便之术 。比如挤韵,是指在句中用了与韵脚同韵的字 。如果用了同一个字算不算挤韵呢?
当然 。如果这个字不是有规则的重复使用,不能构成回环往复的音乐效果,它就是挤韵,而且是挤韵中的一种最严重、最极端的情况 。另外,一般来说挤韵的字距离韵脚越近,伤害就越大 。但如果它们连在一起的话,却又不是挤韵,而是修辞手法中的叠字入韵 。
有时看起来没有连在一起,而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手法相连,如“瞧一瞧”等,它是一种特殊的构词法,其实与“瞧瞧”是一样的,只不过为了调节音节而加上了一个没有意义的、充当中辍的字,我们也不妨将其作为叠韵看待,而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挤韵现象 。
再有,我们说过,撞韵的伤害是比较大的,一般应设法避免,如果不可避免,就必须要将韵脚上的韵字尽量做成活韵 。若是活韵也做不成,是不是可以采取类似于做活韵的办法,转移发生撞韵的这个句子的句读中心,冲淡发生撞韵之字的声韵效果,使它听起来不那么刺耳呢?
这是当然的,也可以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比如上面讲到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字就很抢眼、很入耳,在句中分量很重,是句读重心,重中之重,它也有效地冲淡了“岸”字的声韵效果,从而进一步消弭了撞韵的伤害 。正因为这样,诗人才为我们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 。(摘自《逍遥楼诗词论稿》)
找下平一先韵的诗词 五律诗与五绝诗有什么不同?

扩展资料
诗歌的押韵需要注意
在诗歌的押韵中,出现撞韵、挤韵、倒韵、连韵、重韵、复韵、死韵、三阴平韵、凑韵、出韵、窜韵等现象,都会影响诗歌行尾韵节奏的和谐性,尤其是古典韵律诗歌的创作,影响尤其明显 。因此这些都需要尽量避免 。
(1)撞韵:一首诗词中,按律不该押韵的句子仄声收尾,尾音的韵母与韵脚的韵母相同,这样的字影响声律之美 。
(2)挤韵:诗句中的重音节字(一般为2,4,6字)的韵母与韵脚相同,这也是诗词创作的忌讳之一 。另,第六字韵母如与韵脚相同,则构成叠韵,如声母相同则构成双声,更需避讳 。
(3)倒韵:把一个常规的双声词颠倒顺序以求押韵,如江河变为河江,虽然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但斧痕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