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并带作家名和解释 怎样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修辞方法
常见修辞方法答题套路
比喻
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
拟人
把**拟人话(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情状(描绘出一幅……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
排比
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人物)……的感情
夸张
夸大(或缩小)了(事物)的大小(长度,速度,性能等),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反问
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态度(观点,情感) 。
设问
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
借代
用(什么)带(什么),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
引用
1.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加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加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2.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
对偶
使文章节奏鲜明,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
表现手法
常见表现手法答题套路
对比
**和**形象鲜明的对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 。
象征
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
伏笔
对就俺要出现的**时间做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 。
照应
使文章结构严谨,令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故事情节)更加严密
烘托,渲染
常用来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感情,突出主题 。
“羽扇纶巾”说的是周瑜,还是诸葛亮?诸葛亮
“羽扇纶巾”指诸葛亮或者周瑜的问题,近年来学术界争论较大 。有论者认为:“‘羽扇纶巾’并不是诸葛亮专用的,这里当然也就不一定要讲成是诸葛亮 。从‘遥想公瑾当年’到‘樯橹灰飞烟灭’,一气呵成,只写了一个人,就是周瑜,写他风雅闲散,谈笑自若,运筹于帷幄之中,很容易地就挫败了敌人 。”[7]此说值得商榷 。
汉魏无“纶巾”之名,史称“葛巾” 。晋人张华《博物志》卷九云:“汉中兴,士人皆冠葛巾 。建安中,魏武帝造白巾合 。于是遂废,唯二学书生犹著也 。”这种情况延续至晋,宋人李昉等奉敕撰《太平御览》卷三三六“国子祭酒”条引《齐职仪》云:“晋令,博士祭酒掌国子学,而国子生师事祭酒执经,葛巾单衣,终身致敬 。”“葛巾”与“羽扇”相连,则是诸葛亮 。同书卷七○二“巾类”条引《蜀书》云:“诸葛武侯与宣王在渭滨,将战,宣王戎胡莅事,使人视武侯,乘素舆,葛巾毛扇,指挥三军,皆随其进止 。”又“扇类”条引晋人裴启《裴子语林》云:“诸葛武侯与宣王在渭滨,将战,武侯乘素舆,葛巾白羽扇,指麾三军,皆随其进止 。”陈寿《三国志》中的魏、蜀、吴三书,在宋代以前是各自单独传世的,见《旧唐书·经籍志》著录 。前引《蜀书》记载,不见于今本《三国志》,说明它是现已亡佚的裴松之注文 。这条注文与《裴子语林》记载大致相同,可见它们应该是同出一源 。葛巾又称纶巾,大概始于东晋谢安家族 。《晋书·谢万传》云:“简文帝作相,闻其名,召为抚军从事中郎 。(谢)万著白纶巾、鹤氅裘,履版而前 。既见,与帝共谈移日 。”谢万为谢安弟 。《说文》段注云:“纠青丝成绶,是为纶 。”前引晋令规定,太学生才戴葛巾 。谢万、谢安这类儒将要戴葛巾,当然得改变用料为青丝,别称纶巾,否则就有违制之嫌 。谢氏兄弟如此装扮,自然是景仰诸葛亮之大名 。
诚然不错,“羽扇纶巾”作为一种着装习俗,确实兴起于东汉,最初“并不是诸葛亮专用的” 。但经诸葛亮穿戴之后,就逐渐演变成诸葛亮所专有了,成为后世儒将、名士隐逸仿效的对象 。宋人程大昌《演繁露》云:“世传《明皇幸蜀图》,山谷间老叟出望驾,有著白巾者 。释者曰:‘为诸葛武侯服也 。’此不知古人不忌白也 。”可见诸葛武侯服一直流传下来,对后人产生了多么巨大的影响!博学多才的苏轼,决不会在世人已把“羽扇纶巾”作为诸葛亮的代称之际,又独出心裁地用其去指代“雄姿英发”的周瑜 。
日本学人中原健二先生不明究里,在其《苏轼与“羽扇纶巾”》[8]一文中云:“可知‘纶巾’还是被意识为六朝贵族的服饰 。因此,《念奴娇》的‘羽扇纶巾’用在周瑜和诸葛亮身上哪个更合适,也就不言自明了 。周瑜是出身名家的赤壁英雄,又精通音乐,被吴人称作‘周郎’,把‘羽扇纶巾’用作他的行为是正相匹配的 。”[9]根据《三国志》记载,周瑜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父周异为洛阳令;诸葛亮亦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父诸葛王圭为太山郡丞,从父诸葛玄为豫章太守 。他们二人家世相埒,怎么会有贵贱之分呢?中原健二先生在《“羽扇纶巾”之人———周瑜与诸葛亮》一文中又以为,到了明代,诸葛亮又从周瑜那里夺取了“羽扇纶巾”的装束,故写入小说《三国演义》 。[9]这种说法与三国故事的形成流传情况,可谓大相径庭,南辕北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