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学西渐诗词课 初二下语文25课的古诗( 五 )


赤 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 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注:二乔:即大乔、小乔,她们分别是东吴前国主孙策和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 。
对于这首诗的后两句,宋代的许顗事非常反感 。他在《彦周诗话》中批评说:孙权的霸业系此赤壁一战,若这一仗打败了,那么国家就要灭亡,百姓就要遭殃,而杜牧不担忧这些大事,只担心“二乔”会被捉去,实在是“措大(对读书人的蔑称)不识好恶”,你认为这一批评成立吗?为什么?如果把末句改为“国破家亡在此朝”,又如何?请就以上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
答案示例:许顗的评论是一个既浅薄又粗暴的批评 。文学创作讲究以小见大,通过个别反映一般 。大乔、小乔虽与这次战役并无直接关系,但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 。东吴不亡,她俩决不会被俘;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 。杜牧说“铜雀春深锁二乔”,正意味着“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下东吴的彻底覆亡 。如果按照许顗那种意见,将诗句改为“国破家亡在此朝”,就诗味全无了 。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是诗的生命 。因此,杜牧这两句诗不但没有错,反而以小见大,富于形象性,显示了诗人艺术处理上的匠心 。
二十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岑 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
(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是七言绝句(或绝句),押的韵是 a。
(2)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 。
(3)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慨?(这首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
二十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
(1)首句中的“白玉条”一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并与下文的雪字前后呼应 。
(2)从全诗看,“梅”的开放是在什么时候?简述推断的根据 。
答:早春 。根据尾句中“经冬”一词可推断
(3)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对梅的早早开放的惊喜和赞叹
二十五.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作答: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飞雪 。
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答案示例:(1)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 。(2)言之成理即可 。如: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百首无成; 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 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 。
1~6年级的古诗词【小学一年级】
上册:
1、识字一 《一去二三里》 宋 邵康节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
2、第1课《画》 唐·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
3、第6课《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下册:
1、第4课《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2、第4课《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青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
3、第13课《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
4、第13课《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小学二年级 】
上册:
1、第4课:《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
2、第4课:《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3、第25课《回乡偶书》 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
4、第25课《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