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期诗词大会,领略感受 中国诗词大会读后感500字( 十 )


(三)现代派诗人及其创作
在台湾汹涌而来的现代主义诗潮中,五十年代中期以至整个六十年代,现代派诗的创作非常活跃,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诗人 。他们在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时做到很好的扬弃,同时又发展了自己鲜明的创作个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观察方法和感受、表现方式,因而各领风骚,异彩纷呈,为台湾文坛所瞩目 。这大批诗人当中,尤以余光中、痖弦、洛夫、罗门、纪弦的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覃子豪、叶维廉、郑愁予、商禽、叶珊、周梦蝶、白、管管、方莘等也颇为台湾诗坛所重视和推崇 。这些诗人的诗作富于心灵色彩,大都以抒发“自我”为中心,在对生活感受和观照时,强调诗人的主体感觉,又并非与生活隔绝,沉溺于纯自我表现,他们的作品中的“自我”往往有较广的含义,带有某种历史感或民族感,许多诗歌都将借鉴西方和继承传统很好地结合起来,在诗的表现内容、形式与艺术技巧上都有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 。

纪弦,本名路逾,1913年生于河北清苑县,原籍陕西 。1929年,以“路易士”笔名开始写诗,同年考上武昌美专,次年转学苏州美专 。1933年毕业于苏州美专 。是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易士诗集》 。1935年与从法国归来的戴望舒见面,与杜衡合作,创办《今代文艺》,组织星火文艺社 。1936年,与戴望舒、徐迟合作创办《新诗》 。抗战期间辗转于上海、武汉、昆明、河内、香港等地 。抗战胜利后,在商界、教育界任职 。1948年,离沪去台湾,任《和平时报》副刊编辑 。次年5月,开始执教于台北成功中学,直至退休 。1976年离台赴美国,定居加州 。
五十年代中期,纪弦成为台湾现代派诗人的擎旗者,在诗坛呼风唤雨,挑起一系列论战 。1962年春,心灰意冷的纪弦著文,宣布“现代派”解散 。纪弦曾将自己的一生的文学活动和新诗创作分为三个时期:1948年以前为大陆时期,1949年以后为台湾时期,1977年始为美西时期 。纪弦在台湾编辑出版了自选诗七卷:《摘星的少年》、《饮者诗抄》、《槟榔树》甲、乙、丙、丁、戊集 。此外,还有《纪弦诗论》、《新诗论集》、《纪弦论现代诗》等三部诗评、评论集 。1974年至1976年创作的诗收入《晚景》诗集 。赴美后,仍未辍笔 。
纪弦是位诗风多变的诗人 。他五十年代前期的诗受西方现代派影响,有浓重的自我中心、极端个人主义的特征 。在这以后,他的诗日益悖离他的现代主义理论,其内容往往不是遁世而是入世的,诗中的逻辑线索相当清晰 。他有不少诗抒写了美好的理想在冷酷的现实面前化为泡影,表现“现代人”的精神创伤,特别注重渲染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幻灭感和失落情绪 。对大陆亲人、故土的怀恋,成为他作品的重要内容 。从纪弦的诗中可以看到,这种基于个人情怀的乡愁,蕴含着深沉的历史内容 。
纪弦的诗在意象的经营方面颇具匠心,诗中一些无关联的意象经诗人精心编排,呈现像电影蒙太奇式的跳跃之姿,自嘲和嘲人的诙谐,是纪弦诗的一大特色 。

覃子豪是“蓝星”诗社的灵魂人物 。1914年生,原籍四川广汉 。曾就读于北京中法大学,后留学日本 。三十年代就进行诗歌创作,是“蓝星”诗社的发起人和重要代表,同时还是一位诗评家 。1957年出版的《诗的解剖》,是台湾最早出版的诗评专著 。1063年10月10日因病去世 。此后有《覃子豪全集》三卷问世 。
入台后由于世易时移,诗人的思想情绪发生很大的变化,使他后期诗作在内容意蕴、诗的形象、语言和艺术形式等方面有了一系列的变化,受现代主义诗风的影响逐渐明显 。诗的主题复杂化,抽象化 。如1953年出版的《海洋诗抄》中的《追求》:“大海中的落日/悲壮得像英雄的感叹/一颗星过去/向遥远的天边”,“黑夜的海风/刮起了黄沙/在苍茫的夜里/一个健伟的灵魂/跨上了时间的快马” 。一幅落日西坠,英雄远逝的兴衰景象,为读者提供了广泛且特殊的审美空间 。1955年出版的《向日葵》,标志着覃子豪现代主义诗风的加重,诗作突出了诗人的主体感觉,通过对自身心灵的开掘,使对象心灵化,心灵对象化,从中可以看到表现主义的艺术直觉,象征主义对主体对应物的寻求,印象主义对稍纵即逝的意念的捕捉 。

洛夫,原名莫洛夫 。1928年5月11日生于湖南衡阳,1946年开始创作新诗 。1949年7月随国民党军队入台 。1952年在《宝岛文艺》月刊发表入台后的第一首诗《火焰之歌》,激发了他创作的巨大热情 。1954年与张默、痖弦相识,共同创办《创世纪》诗刊 。洛夫是勤奋高产的诗人 。自五十年代中期崭露头角起到八十年代,总共出版诗集有:《灵河》(1957)、《石室之死亡》(1965)、《外外集》(1967)、《无岸》(1970)、《魔歌》(1974)、《众荷喧哗》(1976)、《洛夫自选集》(1975)、《时间之伤》(1980)等,还有诗论《诗人之镜》(1969)、《诗的创作与鉴赏》(1975)、《洛夫诗论选集》(1977)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