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期诗词大会,领略感受 中国诗词大会读后感500字(11)


洛夫敢于大胆创新,是个富有进取心和探索精神的诗人 。诗歌风格几经转折,大致经历了从明朗到艰涩再回归明朗的过程 。他自己把1958年创作的《投影》、《吻》等诗看作是“第一次风格之转变”,6月写的《我的兽》可视为他进入现代派创作时期,开始有意识地探索现代派诗歌 。《石室之死亡》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发表后即引起诗坛的强烈反响 。它集中地体现了洛夫诗歌的现代派风格 。标题中的“石室”可视为束缚人生,禁囚生命的象征 。(白少帆等:《现代台湾文学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12月 。)这部作品也集中表现出洛夫诗以意象重整客体形象的卓越才能,他善于经营复杂纷纭的意象,“透过繁复的意象转化为纯粹的诗” 。诗人并未言明象征的含义,但意象的组合自然形成了特定的意境,它引导和促使读者进入其中,从而领略诗意,认识人生和世界 。这部作品由于诗人的诗观有些偏颇,也存在着意旨不明确,结构欠紧凑,语言过于晦涩等缺陷 。

痖弦,“创世纪”诗社创始人 。原名王庆麟,笔名有王麟、伯厚等 。1932年生于河南南阳县东庄 。主要作品有:《痖弦诗抄》、《深渊》、《血花油》、《印度》等诗集;文学评论集《诗人手札》、《中国新诗研究》等 。
痖弦属于到台湾后才成长起来的大陆籍诗人,五十年代初开始学习写诗,1953年在纪弦主编的《现代诗》上发表《我是一勺静美的小花朵》引起诗坛注意 。
痖弦后期在诗作中更加重视文学的社会意义,在作品中更增强了现实主义倾向,而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他乡愁诗的成功 。在他那些动人的乡愁诗中,他将朴素的乡土意识升华为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思和民族的自豪感 。在《我的灵魂》中,诗人写道:“我的灵魂,必须归家 。/君不见,秋天的树叶纷纷落下 。/我听见,我的民族/我的辉煌的民族,/在远远地喊我呀 。”这里有诗人对五千年华夏民族历史的崇拜与自豪,有海外游子时刻盼望回归故土叶落归根的心愿 。
痖弦诗歌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为:抒情诗大多具有戏剧性,善用重叠的句法,具有甜美饱满的格调,好用典,且善将绘画、音乐手法用于诗作中 。
余光中是享誉海内外的台湾当代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1928年9月9日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 。
余光中是位高产作家,他新诗的总量在五百首以上 。他的诗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一是格律诗的时期(1950-1957),主要受新月派的影响,也受西方浪漫派的启发;二是西化实验时期(1958-1960),1958年余光中赴美学习美国文学和现代绘画史,受到西方文学艺术的影响,并卷入当时台湾现代诗的潮流;三是反对西化提倡古典主义时期(1961-1964),他与全盘西化论者曾有激烈论争,逐渐回归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四是民主写实时期(1965年至今),以《在冷战的年代》、《白玉苦瓜》、《与永恒拔河》等诗为代表 。余光中的诗集有:《舟子的悲歌》(1952)、《蓝色的羽毛》(1954)、《钟乳石》、《万圣节》(1960)、《莲的联想》(1964)、《五陵少年》、《天国的夜市》、《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1969)、《白玉苦瓜》(1974)、《天狼星》(1976);散文集有:《左手的缪思》(1963)、《逍遥游》(1965)、《望乡的牧神》(1968)、《焚鹤人》(1972)、《听听那冷雨》(1974)、《余光中散文集》(1975)、《青春边愁》(1977) 。此外还有论文集《掌上雨》(1964)等,以及一些译作 。
余光中诗歌中最有魅力的部分是他表现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的那些诗作 。五十年代初期的《舟子的悲歌》中就表达了诗人离开故土的游子思念的痛苦情绪,即使在异国的土地上,这种对故园的渴念也极为深切 。怀乡诗中,以1972年写的《乡愁》最具代表性,”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象层层迭化,使这种深沉的”乡愁“突破了个人的怀乡情绪,被诗人赋予了深广的时代内容,”乡愁“演化为民族的一大悲剧,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地域感 。1974年写的《白玉苦瓜》是诗人艺术成熟的象征,也更充分更动人地体现了余光中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 。诗人通过对参观故宫博物馆看到的一只白玉雕苦瓜的咏叹,深深表达了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追慕缅怀之情 。这首诗格律严整,但句法灵活,富有节奏,意象生动 。这种对诗的形式的重视,亦反映了诗人在艺术思想上对传统的回归 。在余光中的诗歌中,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始终占据牢固的地位,以至成为他诗歌的本质和主流,灵魂和核心 。这突出地表现在他对民族,对故国故土,对中华历史的无限深情中,他的诗歌无处不显现着一颗赤子之心,一个中华民族不屈的灵魂,这种诗绪在七十年代以来的作品中更是发挥到极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