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期诗词大会,领略感受 中国诗词大会读后感500字(12)


余光中诗歌富有鲜明独特的艺术特色 。这种独特性与其艺术创作道路的独特分不开,他先是从格律诗的浪漫主义走向现代派,又从现代派回到传统文化之中,他的诗歌艺术的独特性,首先表现在现代意识与传统意识的有机融合 。他的现代意识主要表现在以诗歌表现技巧为特征的美学思想的转变,重视诗歌意象和比喻的奇特,如”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凄凉的胡琴拉长了下午“(《算命瞎子》),”钟楼的指挥杖挑起了黄昏的序曲“(《芝加哥》)等等,反映出诗人对现代生活中某些具有时代气息的思想的独特观察和感知方式,这是五十年代以后影响余光中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诗歌语言上,他的诗有的艰涩些,但诗人仍意在对语言和形式做出探索 。为了驾驭感情,他注重选择简明、准确、生动独特的语言形象,如《乡愁》中”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舟子的悲歌》中的”一片云“,”一颗星“、”一个影“、”一卷惠特曼“等等 。
余光中的艺术成就是很明显的,他的诗歌的创作道路也很独特,对台湾现代派诗歌走向全盘西化起到了重要的阻止作用,他的诗歌由现代派到古典主义传统的最后回归,对我们今天认识现代派,如何看待传统的问题富有启示作用 。

罗门,是出身军旅的重要诗人,原名韩仁存,1928年生于广东文昌县 。1942年考入国民党空军幼年学校,1948年毕业后转入杭州笕桥空军飞行官学校 。1949年随学校入台 。1954年在《现代诗》上发表第一首诗《加力布露斯》 。1955年,与台湾女诗人蓉子结婚,这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1967年,他的《麦坚利堡》获菲总统马科斯金牌奖 。1969年,出席在马尼拉召开的第一届世界诗人大会,其夫妇被大会誉为”世界诗人大会杰出的文学伉俪“,获菲总统大绶勋章 。1970年,夫妇一同被列入伦敦出版的《世界诗人辞典》 。其诗集主要有:《曙光》(1958)、《第九日的底流》(1963)、《日月集》(1968)、《死亡之塔》(1969)、《隐形的椅子》(1975)、,还有论文集《现代人的悲剧》(1964)、《精神与现代诗人》(1969)、《心灵访问记》(1969)等 。
罗门后期诗作中,追求精神物质,哀叹工业化给都市和社会造成的沉冷是一个常见的题材 。如在《美的V型》中:“钻在巴士上的小学生们只管说笑/声音如一群岛/绕着在旁沉默如树的成年人乱飞/一个童话世界与一个患严重心病的年代/不相干地坐在巴士上/突如其来的急刹车/马路的长腿似抽筋尖叫了一声/行人的视线集拢成美的V型/像一朵花掷在那里/反正又有人从边境回来或者不回来了 。”这首诗展现了现代都市生活中人所共见的一幕,这种普遍的经验,只要稍加分析,就可体味到工具理性时代现代人心灵的磨损,感性价值的消解,都市生活的不和谐 。罗门的诗歌以缤纷独特的意象,扩展了诗中的投射力和生命内涵,唤起了人性的尊严和真诚,给读者以震撼 。

在台湾现代诗坛上,五六十年代出现了一批女诗人,蓉子是最有声望的一位 。蓉子,本名王蓉芷,1928年生,江苏涟水县人 。在台湾诗坛被誉为“今之台湾第一位女诗人”,“永远的青岛” 。1950年发表诗作《为什么向我索取形象》、《青岛》后一举成名,遂一发不可收 。她的主要诗集计有:《青岛集》(1953)、《七月的南方》(1961)、《蓉子诗抄》(1965)、《童话城》(1967)、《维纳丽莎组曲》(1969)、《横笛与竖琴的晌午》(1974)、《天堂鸟》(1977)、《蓉子自选集》(1978)、《这一站不到神话》(1986)等,还曾与罗门合作出版英译诗选《日月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