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说课稿怎么写?(1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总结情景交融、寓理于事的散文 , 我们可以发现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 , 语言神情飞动 , 意趣横生 , 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 , 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 。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 , 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 , 文质兼美 , 情理并茂 。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 , 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 , 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 。
粤教版必修2的教材重视学生的情感培养 , 第四单元文言文所选文章都至情至性之篇 , 因此在《赤壁赋》的教学中也应贯穿情感领悟 。
2、说教学目标
根据《赤壁赋》的特点及“言、象、意”理论 , 我按照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预习 , 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 , 能大致读懂全文字面意(课程标准中提出 “阅读浅易文言文 ,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 理解词句含义 , 读懂文章内容”的要求)——“言”
(2)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象”
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本过程中 , 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画面 。《赤壁赋》中的哲理…
四、对本单元的整体思考:
本单元为古代散文 , 三篇之中《赤壁赋》文学色彩最为浓厚 ,  又在全单元甚至全书的最后 。无论从单元编排的角度还是从三册为“文学作品”的角度来看 , 我认为教材编写者建议用三课时教读都是非常合理的 。
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 , 我认为既要考虑文学作品的本质特点 , 又要揣摩课文的个性特征 。文学即人学 , 是人的感情、思想与自然(绝非仅仅是自然景物)、社会和谐共处 , 相互激活 , 相互欣赏 , 相互提高的一种生活方式 。因此 , 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必须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 , 结合创作时具体的时间、地点来进行 。对于这篇课文而言 , 则还需把握作者从1080年初贬黄州到1082年秋游赤壁创作此赋期间情感思想起伏变化的心路历程 , 把课文当作这条线上的一个点来理解 。再一个 , 就是这篇课文的重难点 , 从编排上看 , 这也是整个单元的教学重点 , 起到收束整个单元的作用 。最后 , 古代文学作品一般都是适合朗读的 , 这篇课文要求全文背诵 , 积累是新教材、新大纲一个突出的重点 , 因此应该把朗读、背诵贯穿到教学过程之中完成 , 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