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说课稿怎么写?(15)


2、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1)了解骈散结合“以文为赋”的语言特点
(2)鉴赏本文景情理的有机交融
(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课标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 , 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 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教学重点:
(1)诵读感悟 , 吟咏品味
(2)理解作者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所表现出来的旷达乐观的情怀 。
依据:目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 , 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 使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刻骨铭心在自己的脑海中” 。强调用语文课程所特有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 , 拓展及深化学生的精神领域 , 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固本厚根” 。
教学难点: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依据:关于哲理性的东西对高一学生而言还有些难度 , 不易把握 , 因此 , 需老师徐徐善诱 , 点拨引导 。
4、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
摒弃传统的“以本为本”、死磨应缠、机械训练的做法 , 给文本合理定位 , 做到“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的统一 。语文新课程认为学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 , 老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和组织者 , 是最主要的语文课程资源 , 要能利用教科书 , 进行再创造 , 把教科书变成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内容 , 赋予教科书内容以生命的活力 。因此 , 老师应创设一种情景 , 点拨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 个性化学习 。除此以外 , 结合课外资源 , 师生共同搜集资料 , 对苏轼的生平、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 。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苏轼的一些诗文 , 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 主要停留在阅读背诵和低层次的鉴赏阶段 , 理解流于肤浅 , 缺乏深度 。但从总体上 , 学生对苏轼的作品还是具有浓厚的兴趣 。高中生思维活跃 , 理解能力和独特感悟能力大大加强 , 因此 , 完全可以用语文课程所特有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 , 拓展及深化学生的精神领域 , 使学生能感悟苏轼在困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旷达乐观的情怀并受到启迪 。
2.心理调节的方法分析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难题 , 学生往往视为畏途 。老师应该少作一些脱离语文语境的、所谓梳理规律的、机械操练性的客观化、标准化练习 , 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 , 点到即可 。另外 , 光靠学生“自悟”也比较费时间 , 应重在引导、点拨学生去领悟、欣赏、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