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说课稿怎么写?(19)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五、通过以上的分析 , 再让学生齐读课文 , 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 , 探讨景、情、理的关系
教师板书:以景动人——以情感人——以理警人
六、作业: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欣赏文中的“水月”的意象 , 并谈谈古人的山水意识
(2)分析主客的形象 , 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第二课时
本课时围绕上一节课的两个问题展开 , 以学生发言——讨论——总结 , 教师适时的引导的形式来进行
一、评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教师点拨:
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二、引申苏轼的山水意识
通过学生讨论回答 , 明确:
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 , “宁固穷以济意 , 不委屈而累己” , 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 , 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从而 , 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 , 不再是象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观赏的客体 , 而融入了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当中秋风水月、平畴旷野 , 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也随之流淌出来 , 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三、主客是否为两个人?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 
通过学生讨论回答 , 明确: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态度)达观——因缘自适 , 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态度)悲观——人生短暂 , 生命渺小
四、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 , 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教师引导 , 点拨明确:这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 , 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 , 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五、结语
(1)文章具有赋的情韵 , 散文的笔调 , 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上的束缚 , 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带韵的散文 , 兼具诗的情韵和散文的理意 , 体现了韵文的优美、绵长的特色
(2)《赤壁赋》清风和明月交织 , 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 , 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 , 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 , 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 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 , 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 , 并以水月为喻 , 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 , 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 , 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