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说课稿怎么写?(13)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和解题:
1、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 。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 。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 。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
2、解题:
(1)赤壁的有关话题: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
(2)赋的特点的演变: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
二、第一环节: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 , 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 , 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 。
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 。
三、第二环节:以诵读为纽带 , 落实以下几个步骤: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
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 , 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 。之后 , 学生提出疑问 , 教师提示重要知识 , 举例
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
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
四、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 , ( 学生默读)
教师点拨: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五、第四环节:通过以上的分析 , 再让学生齐读课文 , 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 , 探讨景、情、理的关系 。
教师板书: 游 景乐 (以景动人)
“水月” 歌 情悲 (以情感人)
问 理 喜 (以理警人)
六、第五环节: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欣赏文中的“水月”的意象 , 并谈谈古人的山水意识 。
(2)分析主客的形象 , 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
第二课时
本课时围绕上一节课的两个问题展开 , 以学生发言——讨论——总结的形式 , 教师适时的引导 。
一、评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教师点拨: 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二、引申苏轼的山水意识
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 , “宁固穷以济意 , 不委屈而累己” , 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 。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 , 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 。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 。从而 , 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 , 不再是象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观赏的客体 , 而融入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中 。秋风秋月、平畴旷野 , 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 。而且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流淌出来 , 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