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琵琶行》说课稿如何写?( 三 )


4、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学生通过讨论回答这几个问题 。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 。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 。c,侧面烘托的手法 。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
第三次演奏,在最后一节,让学生自己品味通过侧面描写烘托音乐的感人 。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说:“文字是一座桥梁 。桥的这边站着读者,桥的那边站着作者 。通过这座桥,读者与作者见面,不久见面,并与作者的观点相契合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体会作者的“三感”来领会诗人的内心世界,深入理解文章主题的内涵 。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
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 。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 。
第一次感悟问题: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琴声时怎样的心情?
这两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通过环境描写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
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节,是文章的难点部分 。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题,要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文章 。在这里我打算问这样几个问题:a,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b,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c,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这一部分阐明了文章的主题,重点分析诗人和琵琶女的四个相似点:都是从京城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都是才华横溢、怀才不遇的人,都有从荣至衰的遭遇,都怀有满腹的“幽愁暗恨” 。两个形象心灵沟通,爱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 。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要学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
(三)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本诗的写作特点,并请学生找出例句加以说明,以加深理解 。最后由教师进行板书归纳:(1)结构严谨 。全诗以人物为线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从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本质上揭示主题 。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明暗相寸虚实相生 。情绪表现波澜起伏,过渡自然(2)情景交融 。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 。(3)音乐描写出色 。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