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春光世园会诗词 表达徒步的句子( 五 )


这几句写杨柳,回应前面“高柳夹堤”一句,而作进一步的领略观赏 。“麦田浅鬣寸许”,则回应前面“土膏微润”一句,视线由高而低:那一望无际的平畴上,浅绿的麦苗已经从芳润的泥土中探出头来,刚刚只有寸把长呢,整齐得像短短的马鬃一样 。作者以极其简练的文字,把景物的特征和自己的审美感受鲜明地表现出来,每一句都渗透着喜悦的感情色彩 。
以上几小段,从初到野外的第一印象写起,进而逐层展示春水之美,春山之美,杨柳之美,麦苗之美,构成了一幅北国郊原的早春风光图,这是描写早春风光的第一大层次 。
接着写早春的游人 。余寒刚过,盛春未到,游人也还不多 。但是春天毕竟来了,第一批郊游者也跟着来了 。作者写了游人的几种情态:“泉而茗者”,是饮泉水煮茶的,显得清雅而悠闲;“罍而歌者”,是边喝酒边唱歌的,显得豪爽而痛快;“红装而蹇者”,写穿着艳丽服装的女子,骑着毛驴缓缓而得,显得从容而舒适 。
“亦时时有”,是说经常可以看到 。这一句反接“游人虽未盛”一句,说明游春者已颇有人在 。作者对这些最早到郊外来寻春的游人,显然是欣赏而怀有好感的 。“风力虽未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这两句是抒写自己的感受,尽管郊原的风还很有点劲道,但徒步而游,从背上沁出的汗水中,却分明可以感到暖融融的春意了 。
这一节从游人着笔,写出各得其乐的种种情态,无异是一幅郊原春游图 。他们既领略着最早的春光,又给余寒初退、大地回春的景色增添了不少的生气和暖意 。这一倒叙之笔,成为描写早春风光的第二大层次 。
“凡曝沙之鸟”几句,写大自然中的生物 。“曝沙之鸟”,指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儿;“呷浪之鳞”,指在水波中呼吸的鱼儿 。曝沙,描写鸟的安闲恬静;呷浪,刻画鱼的自由天真 。作者通过鱼鸟一动一静的情态,概括了生物在春光中的悠然自得之感 。
他甚至发现和感受到鸟的羽毛和鱼的鳞鳍之间,都洋溢着一股“喜气” 。所谓“替山川写照,为鱼鸟传神”,作者以画工的手段、诗人的敏感,把早春景色写活了 。这一节着眼于大自然的生物,构成了春光描写的第三大层次 。
通过以上三个层次描写,得出一个审美结论:“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春在郊田之外,而居住在城里的人还不知道 。这几句与开头“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对照,可以感到作者的欣慰之情 。他在郊田之外,领略到初春的气息和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心头的郁闷荒寒到这时便为之一扫 。
另外这与前面的“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的景象,也形成鲜明的对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这是作者郊游满井的结论 。“始知”二字,得之于目接神遇的深切感受,也就是说,当他站立在郊田之外,沐浴着大好春光的时候,对于那些长期蛰居城内,感受不到早春气息的人,有些感慨 。其寓意不局限在感知春色上,而含有引发人们摆脱尘俗,向往大自然的美好情怀 。
以上写景,写人,旁及鱼鸟,然后拍入到人自身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这几句是说:能够自由自在地遨游于山石草木之间,而不至于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只有我这个官员啊 。
当时他正在作顺天府学教官,是个闲职,因而有时间纵情遨游,不怕耽误公事 。“惟此官也”的“惟”字,颇有自傲和自慰之感,他不因官小职闲而懊恼,反而为此深自庆幸没有那种庸俗的封建官场习气,流露出袁中郎独特的性情与个性,抒发了作者渴望回归自然的思想感情 。
结尾“此地适与余近”,从字面上是说此地刚好与他的住处接近,但这个“近”字,不仅指空间距离的相近,也指性情品格的相近 。这里就体现了物人交融、如逢知己之感 。“余之游将自此始”,表示这一次满井之游,将成为一个值得纪念的开端,记下这美好的第一印象 。
把感受化为文字,是为了巩固记忆,时时回顾,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眷眷珍惜之情 。事实上,作者在写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已经游过满井,而且写了一首诗;但他在这里却说“余之游将自此始” 。这大概是因为这一次的感受特别深刻,所以把它作为一个美好的开端 。最后点明写这篇游记的时间是“己亥二月”,也就是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二月 。
这篇游记在艺术手法方面也较有特色 。
一反面是白描的运用 。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 。如写水为“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这种表现方法,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却鲜明如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