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师王澍|建筑师王澍:像写诗一样造房子

中国建筑师王澍(建筑师王澍:像写诗一样造房子)
中国建筑师王澍|建筑师王澍:像写诗一样造房子

2018年4月,杭州,只能怪过美院象山校区14号楼 。王澍过着几近隐居的生活,没有手机,没有办公室,晚上才会去西湖边转转 。图/阿灿

“江南的特殊性就在于,它逐渐发展到确实有一批人从一开始就是不想干什么大事的 。当这种生活开始有了独立的位置,江南就有了很难被摧毁的生命力 。”

【中国建筑师王澍|建筑师王澍:像写诗一样造房子】

建筑师王澍喜欢罗兰巴特的一句话:“生活是琐碎的,永远是琐碎的 。”他拾起碎片,有时拿它们拼一些什么,大多数时候根本不用 。
他的象山校园是散点游观的长卷,没有主角、没有作息、没有年龄 。他是营造,也是作画、写诗、拍电影 。
王澍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造了20万平方米的房子,自己在校园里的办公室,只是秘书室里的一张沙发,比容膝斋还小还朴素 。
2018年4月11日一早,阳光好,阿姨沙沙地扫地,他坐在象山校区14号楼走廊边上接受采访,一转脸就能看见屋檐和树在院子里投下的斑驳阴影,于是老是转脸看 。
生于新疆,长于新疆、北京、西安,1981年考入东南大学建筑系后,王澍正式入了江南籍,在这里读书、生活,也在这里慢慢造房子,一年只接一个项目 。
少年意气时,同学形容他每次出现都像“一把刀走过来” 。他写《死屋手记》,提“三无理论”,锋芒毕露 。而在杭州做“业余建筑”以来几近隐居的生活,用湖光山色一天天打磨着他,让沉思更沉、定力更定 。
中国建筑师王澍|建筑师王澍:像写诗一样造房子

玉澍造的房子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王澍喜欢罗兰巴特的一句话:“生活是琐碎的,永远是琐碎的 。”他拾起碎片,有时拿它们拼一些什么,大多数时候根本不用 。
他的象山校园是散点游观的长卷,没有主角、没有作息、没有年龄 。他是营造,也是作画、写诗、拍电影 。他在现实里挖洞,既隐藏自己,也透露自己 。透过出其不意的门洞、窗洞,他赞美了一座原本不起眼的小山,就像它是珠穆朗玛 。
2012年,凭借象山校区,王澍成为第一个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中国人 。
2017年,他设计的富春山馆开馆 。“按照中国传统的山水序列,在建筑本身的整体构筑中呈现了近山、次山、远山的潆洄呼应”,让《富春山居图》立了起来 。
中国建筑师王澍|建筑师王澍:像写诗一样造房子

玉澍造的房子 。富阳富春山馆
2018年,他将在巴黎建造大型混合社区,挑战夯土加纯木构 。“这个应该是属于(踢馆)那个感觉 。”(王澍语)
当年那把刀依旧锋芒不减 。
当杂树成了风景的主角,弱势文人也成了主角
————————
《新周刊》:过去你每年带学生去苏州看园林,现在还保留着这个习惯吗?
王澍:现在已经做不到了,因为事儿实在太多了,但时不时还是会去 。对我来说,园林无处不在,一个山边上,一棵树下,一座桥边,都会找到那个意思,不一定是在园林里,不一定非要去苏州 。
《新周刊》:你曾说自己的建筑本质上都是园林,做过宁波博物馆、象山校区等建筑以后,再回头看传统园林有没有一种新的看法?
王澍:传统园林,特别是苏州园林,它是很特殊的,产生于晚明到清初,章法、格式跟那个时期的绘画和诗歌非常接近 。它已经形成了某种几乎可以说是严谨的格律,在那样一个框架下,进行非常细腻的推敲 。因为是从生活里有感而发的,所以它一定是和生活内容、生活方式有关系的 。
中国建筑师王澍|建筑师王澍:像写诗一样造房子

玉澍造的房子 。宁波博物馆
《新周刊》:你在很多场合提到童寯先生,他是奉天人,园林研究专家,你又为什么对江南感到亲近?
王澍:我对童寯先生的喜欢是另一种心态,我称之为文人心态 。我们在古典诗歌里经常可以看到文人的这样一种心态 。他已经在城外了,回头望着高高的都城的宫阙 。他要去的不是城市,而是另一个地方 。今天南方这一带之所以变成中国美好生活的样本,恰恰是因为它坚持了看上去最没有权势、最朴素、最生活、最弱小的东西 。园林是非常弱小的,它已经退无可退,都退到一个小园子里了 。而恰恰是这个最弱小的东西,变成了最持久的东西,所有曾经雄壮、宏大而辉煌的东西都已经凋敝了 。
《新周刊》:文人迁居江南,很多是因为政治上的失意 。这种生活里是否还有对政治中心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