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案例|这14个生动案例教会你( 三 )


(2)语气坚定,但不可用尖锐的声音来传达斥责,更不可失去控制开始大吼,如此反复使音调显得不够坚定;
(3)用肢体语言加强表达,用眼睛直视孩子或瞪视着他;
(4)必须靠近孩子身旁,否则效果甚微 。你若不靠近孩子也很难用目光注视,更无法抓住他的肩膀来增进斥责的效果;
(5)不要忽视不良行为,持续一致并且在不良行为尚在萌芽阶段时,即予铲除方为上策;决不能迁就孩子的“第一次”犯规,要狠抓“初犯” 。因为那些较严重的不良行为出现前总会有一些轻微的不良行为,而后者是比较容易用斥责技巧来修正 。如在吵架之时就斥责,这样就可以避免打架行为出现;
(6)用身体接触来阻止危险或持续性的不良行为,凡对孩子或其他人构成威胁的行为皆应立即禁止 。譬如,触摸电源、在街上乱跑、打架、破坏公物等行为即需用身体接触等方式给予斥责;
(7)经常称赞良好的行为;
(8)必要时要用具体的行动支持,当斥责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时,可配合使用其他减少不良行为的方法,以增强成效 。如隔离、过度矫正、剥夺权利等;
(9)情绪不要失去控制,在斥责时切记要控制情绪,不要脸红脖子粗 。如果你不想情绪失去控制,最好是让孩子了解到,你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却无法容忍他的不良行为 。用身体接触的方式来阻止问题行为的产生,可以使情绪得到控制,同时不会失手伤到自己或孩子;或用隔离法、过度矫正等技巧来支持你的斥责 。最后要注意的是,在良好行为出现后立即给予称赞,如此可让孩子了解,你只是不喜欢他的那种行为而不是不喜欢他 。
有效策略之四 制约法
一、规则制约法
丹娜早晨的动作非常慢,父母亲便决定用“时间卡”来改正她磨蹭的习惯 。具体做法是要求女儿每天睡觉前上好闹钟,早晨起床后,先在“时间卡”的第一关上画个圈,如果是按时起床,就要求丹娜在起床后的40分钟内收拾好自己的房间、刷牙、洗脸、做好弹钢琴的准备 。如果延误了第一关她晚上就得提前半小时上床;如果再误第二关她就得提前一个小时上床,可以在床上学习,但不能打电话或看电视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我们觉得最大的好处就是把原来由母亲担负的责任还给了孩子,由于目标是明确的,处罚的办法也很清楚,执行起来就容易多了,家长不必捶胸顿足,孩子也不会有太强的逆反心理 。
制约法就是用纪律、规范、制度来约束孩子,使其按正确的要求去做,并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及习惯的方法 。孩子自觉性不高,需要一定的规则制约 。要克服不良习惯既需要内部的意志力,也需要外部的强制力,完全靠自觉是不行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纪律、规范、制度的制约对孩子成长是十分必要的 。一条没有岸的溪流只是一片沼泽,孩子的成长需要制约与引导 。有了这些制约就有了警戒,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明明白白地规定着,它可以提醒孩子,防止孩子犯错误 。用外在的规则、纪律帮助孩子培养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 。父母通过一些规则,要求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让他们逐渐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冲动和能力 。如果没有规定,完全凭家长临时说了算,孩子就会无所适从,它不利于培养出规范的行为 。规范、规则的约束力,它对孩子成长很有必要 。
有了规则、制度就要认真贯彻执行 。规则、制度定得再好,不执行也是无用的 。建立了规则,又不执行,比没有规则还坏 。没有规则,可以建立,建立了却不执行,以后就很难建立规则的权威 。执行规则、制度是制约法的关键 。规则、制度执行得好坏关键是家长能否用它们严格要求孩子“一以贯之” 。要执行好就要经常提醒孩子按规则、制度去做,建立孩子执行规则、制度的意识,事事处处用规则、制度提醒孩子,事后用规则、制度进行总结对照,使规则、制度真正成为约束孩子的“法律” 。
制约法要真正起到制约作用就要运用奖励和惩罚的手段 。对于认真执行规则、制度的行为要给予表扬、奖励,使孩子执行规则、制度的行为得到强化,使其更好地执行它们;对于违反规则、制度的行为要给以批评甚至惩罚 。没有奖励和惩罚,规则、制度就失去威严,所以奖励和惩罚可以说是制约法的生命 。
制定规则、制度要合理、公正 。也就是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要符合实际,过严、过宽都不利 。为了便于培养孩子的良好的道德,在家里,每一个阶段应重点强调一两个规定,以便于集中力量养成或矫正某一两个习惯 。简明扼要,少而精,规定太多,太滥是无益的 。制定规则、制度最好征得孩子的同意,如果能和孩子共同讨论更好,孩子认同了才有自觉执行的基础,完全强制命令也是不行的 。规则、制度一经制定就要相对稳定,不能朝令夕改,但也要随着孩子的成长增减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