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案例|这14个生动案例教会你( 五 )


对孩子的不良倾向,危险的倾向,就要敢于说“不”,并坚持到底 。这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
一个孩子因为上网,从偷家里的钱到偷亲戚的钱,最后甚至偷邻居的钱,爸爸妈妈无奈之下便主动给钱让孩子上网 。这是原则性的错误,将加速孩子灾难性的来临 。不管任何情况下,原则问题绝对一步不让,妥协一次,永无宁日!此时,父母完全可以告诉孩子,上网是一回事,偷钱的性质完全不同,我们还是不许上网,如果再发现你偷钱,不管是家里的还是别人的,我们都会报警,警方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我们决不心疼,盗窃罪对你这样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意味着什么你应该清楚 。孩子听后一般会有所顾忌,不敢再犯 。
原则一定要坚持,即使你眼含热泪,也要坚决执行 。爱和权威并重的父母,才能给孩子和家人带来健康和幸福 。没有权威,没有原则的教育是可怕的,灾难是不可避免的、会葬送孩子的幸福 。健全的父母之道是融合了两大要素的:爱和管教,两者彼此相依,取其平衡 。如果在儿童时期,听凭孩子自由发展,缺乏外在和内在的权威与纪律约束,他们从不做任何他们所不喜欢的事,他们从不接受他们所不乐意的命令,他们根本没有养成对长辈尊顺的习惯,长大以后他们也很难自动自发地约束自己 。
孩子成长需要相应的制约 。特别是在成长中出现一些较严重的问题,如撒谎、偷拿、逃学、迷恋游戏、不交作业、交友不良等,教育者都要静下来和孩子一起商量制定制约矫正方案,以法治代替人治 。
有效策略之五 剥夺权利法
一次,斯特娜夫人的女儿到一个朋友家去玩,去时说好准时回来 。可是她并没有按规定的时间赶回来,女儿虽然回来得晚了,但期特娜夫人并没有责备她,只是指一下手表,暗示已经迟到了 。斯特娜夫人认为,女儿不守时间是一种不良行为,必须纠正 。为了惩罚女儿,便取消了她正当看电影的计划 。女儿见母亲不让看电影,连忙认错说:“今天是我不对,请原谅这一次吧!”斯特娜夫人毫不退让地说:“今天时间来不及了,我只能表示遗憾 。”女儿受了这样的惩罚,真是刻骨铭心,从此以后,从未再犯不守时的过失 。
曾经有位母亲咨询:我们8岁的儿子,是个“健忘者”,不管我们叫他做什么事,他似乎都记不得 。指定他做一件事务,他忘了,要他带个口信给某人,话永远传不到,他年纪愈大,情况似乎愈糟 。请问,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善他的记忆力?
咨询师回答:你的儿子不是“健忘”而是不听话 。“我忘了”是一种回避的说法,用以代替“我不想”,或其他类似的不服从 。
孩子忘这忘那,可是却从不会忘记冰箱里有冰淇淋,或者父母几个星期前曾经不经意提过要带他去动物园的事 。为什么孩子忘记的总是那些叫他办的事情?
为了要让孩子“增进记忆能力”,不妨先开一张清单,列下他可享受的事物或某些“特权”,例如,骑自行车,去外边玩,请朋友到家里聚会,看电视等,反正要是一些孩子非常感兴趣非常喜爱的事情 。把这个清单贴在冰箱的门上,每次他“忘记”一件事,就从清单上最前面的一项(骑自行车)开始画掉一件事 。每画掉一项,那项特权便开始被取消,一直到下星期一才恢复 。星期天晚上,送孩子上床后,便把一切记录一笔勾销,把旧清单拿下来,贴上一张新的 。用这种痛苦的方式,让孩子为他所谓的“健忘”付出代价,也同时要他自己对这个问题负起责任 。要是你能贯彻始终,那么,可以向你保证,几个月内,你便会发觉,他的“记忆力”将有惊人的进步 。
上述两个案例的方法都是剥夺权利法,也叫限制权利法 。行为心理上称之为反应代价或行为代价,是指在行为发生后使行为者失去自己所拥有的部分强化物的一种行为干预方法 。反应代价在现实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着 。例如,在一些公共场所,常有不准随便吐痰,不准吸烟,不准闯红灯等规定,一旦有人违反,就立即被处罚,如罚款、罚打扫卫生、罚维持交通秩序等 。反应代价的原理是,个体都拥有自己的强化物的自然倾向,一旦在某种情境中,因某种特定行为而使自己失去了这种强化物,则以后就会避免在同一地方再跌跤,从而会使此类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下降 。
反应代价的优点是便于实施,费时较少,适用面广,能针对多种不良行为 。比如第一例中,不剥夺看电影也可以,可以限制孩子一周内再也不能到小朋友家去玩,也不得请小朋友到家来玩 。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 。又比如,孩子马虎、粗心,除了运用相应其他矫正方法外,也可用此方法:发现一周作业马虎两次扣零用钱一周,限制看自己喜欢的动画片三天,或取消某个向往已久的活动等 。所选择的处罚必须对孩子有效、有意义 。如你的孩子最喜欢听你讲故事的话,你就可以选择不讲故事作为处罚 。在应用这一方法时,应尽量在不良行为发生之前说明该处罚 。如“孩子你这几天吃饭时表现不好,如果吃饭再哭闹,那今天妈妈就不给你讲故事” 。要让孩子记住,并说出来 。违反按规定执行即可,但需要注意的是,对某些孩子来说,由于一再被剥夺强化物,被限制最感兴趣的事,和应享有的正当权利,内心产生过多的挫折体验,有可能产生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 。为此,一方面要确定合适的代价,另一方面要佐以疏导和帮助工作,亦即使孩子既被罚得“口服心服”,又增强了“改恶从善”的决心和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