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西七夕|七夕文化与郧西( 三 )


在天河流域,郧西县城东南边的石门湾山上有尊貌似女像的山石被称作“石婆婆”,在西北部的华盖山上也有座似男人像的山峰被称作“石公公” 。郧西人祖祖辈辈都认为这两块山石是牛郎、织女的化身 。在天河上游的河中间有块兀立的巨石叫“金钗石”,传说是王母娘娘拔簪划天河时遗落在此的金簪化石 。郧西县城西部的悬鼓公园里还有一个如“悬鼓”的山石,传说是女娲炼石补天的石头,也有传说是织女下凡洗浴时放置衣服的仙石 。在天河的西面有一座海拔1069米的娘娘山,山顶的娘娘庙里供奉着王母娘娘的神像 。
悬鼓观东北方向的石梯子山上有一座尼姑庵,叫“天池庵” 。很久以前,这里是香火旺盛的地方 。一边是观一边是庵,一边是女一边是男 。经考证,是淳朴的郧西人为了纪念牛郎、织女而修建的 。
《万叶集》是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被视为日本的《诗经》,其中记载:“天河口,牛郎织女相会的地方,中国人爱情的圣地 。”为此,曾有日本民间文化研究学者专门到此地造访 。据传说,观音镇“汉水连天河”的天河口,就是牛郎织女深情眷恋的地方 。清代诗人王树德曾以“天河”为题赋诗曰:“群山万壑助讴吟,牵牛天河情更深,细看衣裳飞洒处,站立虹桥忽归林” 。极尽溢美之词 。
郧西境内的“七夕”文化遗存现今主要有:天河口牛郎庙 、娘娘山、“石公公”与“石婆婆”、牛郎山与织女山 。
郧西七夕文化风俗
由于郧西“七夕文化”的主要情节就是牛郎织女相会、依依惜别之情以及“夜半无人,天河私语”等等,这便演绎成女子乞巧等各种民俗活动 。如天河夜话、拜织女会、七夕乞巧、做巧食,为牛贺生日 。
滔滔汉江,从远古奔来 。无论从鄂西北的古猿人化石,还是从江汉平原灿烂的楚文化,都能寻觅到悠悠汉江孕育中华文明的踪迹 。我们为此地纷繁瑰丽的人文背景所惊叹,更为此地如此众多的民俗文化所吸引 。山水人文之盛,为郧西“七夕文化”民俗的发端与流传提供了腾飞的翅膀 。
忆往事千年,看沧桑巨变 。蓝天白云,漫江碧透;湖光山色,汉水风韵 。是的,汉江及其流域以其古老的历史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而地处汉江中上游的历史上的郧西地域自然而然地亦无愧于中华文明的摇篮之地 。
天河之水,满河雄浑;飞越时空,千古流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