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元宵的诗词名言 关于元宵节的诗句( 二 )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
中国古代有赏月、拜月的习俗,上元夜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这一夜的月亮受青睐程度几乎不下于中秋节 。江南才子唐寅《元宵》一诗,写出了元宵灯月相映之妙 。天上月,人间灯,中有焰火如流星,这一夜的华夏大地是欢畅不眠的,真可谓“春宵一刻值千金” 。
关于元宵的诗句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
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
何处闻灯不看来 。
作品赏析
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 。我国素有元宵赏灯的风俗 。崔液组诗《上元夜》七绝,共六首 。描写当时京城长安元宵赏灯的繁华景象 。据刘肃《大唐新语》记载:"神龙(唐中宗年号,公元705-707年)之际,京城正月望日(即十五),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 。贵族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 。车马喧阗,人不得顾 。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竞夸 。文士皆赋诗一章,以记其事 。作者数百人,唯中书侍郎苏味道、吏部员外郎郭利贞(苏、郭之作皆五律)、殿中侍御史崔液为绝唱 。"这是崔液所作赏灯诗六首中的第一首 。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刻之法计时,具体方法是用铜壶盛水,壶底打通一小孔,壶中立刻度箭,壶中的水逐渐减少,箭上的度数就依次显露,就可按度计时,击鼓报更 。元宵夜尽管解除了宵禁,但长安城的钟鼓楼上,仍旧按时报更;人们听了,都嫌时间过得太快,怕不能玩得尽兴,于是说:滴漏箭壶,你不要这样一声比一声紧地催促呀,也不要过得那么快,今夜的城门要一直开到天亮呢!上句写出了人们"欢娱苦日短" 的感慨,下句是说在此太平盛世,应该通宵尽兴 。吃过晚饭,打扮一新的人们,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迫不及待地早早走出家门,三五成群相邀着、呼唤着、嬉笑着,涌出巷口,融入大街,汇进似潮喧闹欢腾的人流 。人们兴高采烈地燃放烟花爆竹,挥舞狮子龙灯,观赏绚丽多彩的灯火,评论着、嬉戏着、赞叹着 。越看越高兴,越玩越兴奋,"莫相催"衬托出气氛之热烈,景色之迷人、"彻明开"既写出了元宵节通宵达旦闹花灯时间和程度,又写出了人们高涨而持续的勃勃兴致 。
后面接着连用两个问句:"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谁家"、"何处",实际是指家家、人人说明万巷皆空的盛况 。这包括了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形形色色的各类人 。因而,"谁家""何处"这四字包涵的内容实在太多,它把人声鼎沸、车如流水马如龙,灯火闪烁,繁华似锦的京城元宵夜景一语道尽 。连用两个诘句,不仅将盛景迷人,令人不得不往的意思表达得灵活传神,而且给人以无限回味的余地,言有尽而意无穷 。
正月十五夜
【唐】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 。明月逐人来 。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
汴京元夕
【明】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
作品赏析
诗中描绘了元宵夜汴梁的繁华 。诗人通过对中山孺子、郑女燕姬精彩演出场景的描述,为读者展现一幅元宵节月光下许多台杂剧争妍斗丽的画面,反映了汴京元夕戏剧演唱的热闹景况 。
京都元夕
——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
长衫我亦何为者,
也在游人笑语中 。
上元竹枝词
【清】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
江米如珠井水淘 。
见说马家滴粉好,
试灯风里卖元宵 。
关于元宵节的诗句一句元宵节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进天上著词声 。
诗曰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
诗曰
(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