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元宵的诗词名言 关于元宵节的诗句( 三 )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
诗曰
(宋)姜白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
(注:珍品这里指元宵)
《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
《生查子 元夕 》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
关于元宵节的诗句一、秋日思旧山
唐代:子兰
咸言上国繁华,岂谓帝城羁旅 。
十点五点残萤,千声万声秋雨 。
白云江上故乡,月下风前吟处 。
欲去不去迟迟,未展平生所伫 。
(咸:都 。上国:大国,强国,此处指大唐帝国,其实时至九世纪末子兰之时,李唐王朝已衰败至极,即将覆亡,上国是恭维之词 。帝城:首都,都城,此处指长安(陕西省西安市) 。羁旅:寄居作客 。)
赏析:旧山指旧日隐居修行之处,因隐修处多在山林,故称旧山 。这是僧人子兰所写的一首六言律诗 。描写细腻,节奏明朗,情感真挚,寓意深沉,是这首诗的特点 。
二、庆清朝慢·踏青
宋代:王观
调雨为酥,催冰做水,东君分付春还 。何人便将轻暖,点破残寒 。结伴踏青去好,平头鞋子小双鸾 。烟郊外,望中秀色,如有无间 。
晴则个,阴则个,饾饤得天气,有许多般 。须教镂花拨柳,争要先看 。不道吴绫绣袜,香泥斜沁几行斑 。东风巧,尽收翠绿,吹在眉山 。
(东君:司春之神 。古亦称太阳为东君 。轻暖:微暖 。小双鸾:鞋面所绣之双鸾图案 。烟郊:月色朦胧或烟雾弥漫的郊野 。望中:视野之中 。)
赏析:这首词咏踏青,以工丽、尖新的笔触,从春日里天气的变化和姑娘们的踏青活动两方面入手来描绘春景,将两者和谐地组合成一幅风流楚楚、生意盎然的春景图 。王观词内容单薄,境界狭小,不出传统格调,但构思新颖,造语佻丽,艺术上有他的特色 。
反映元宵的诗词名言 关于元宵节的诗句

三、剑阁赋
唐代:李白
咸阳之南,直望五千里,见云峰之崔嵬 。前有剑阁横断,倚青天而中开 。上则松风萧飒瑟飓,有巴猿兮相哀 。旁则飞湍走壑,洒石喷阁,汹涌而惊雷 。
送佳人兮此去,复何时兮归来?望夫君兮安极,我沉吟兮叹息 。视沧波之东注,悲白日之西匿 。鸿别燕兮秋声,云愁秦而暝色 。若明月出于剑阁兮,与君两乡对酒而相忆!(乡 通:向)
(崔嵬:高耸貌;高大貌 。惊雷:使人震惊的雷声 。沧波:碧波 。)
赏析:《剑阁赋》李白送友人王炎入蜀时所作的送别赋,一方面描写了剑阁的高峻险恶,另一方面主要表达了对友人依依不舍和盼其早归的深情 。全文主要表达了一下几点思想情感:第一,不等友人离去就盼友人归来;第二,直接描写自己无尽的沉吟叹息;第三,景因情生,以景物表现自己黯淡的心情;第四,想象离别后两人对月相忆的情形 。
四、寻山僧不遇作
唐代:李白
石径入丹壑,松门闭青苔 。
闲阶有鸟迹,禅室无人开 。
窥窗见白拂,挂壁生尘埃 。
使我空叹息,欲去仍裴回 。
香云徧山起,花雨从天来 。
已有空乐好,况闻青猿哀 。
了然绝世事,此地方悠哉!
(香云徧山起:《华严经》:乐音和悦,香云照耀 。徧,同“遍” 。花雨从天来:《楞严经》:即时天雨百宝莲花,青黄赤白,间错粉糅 。)
赏析:诗中访友诗的套路展现出了散文化倾向 。诗的前六句是一种明快流程的交代:径——壑——门——阶——室——窗——壁 。从事后的记述人角度看,作者能了解下山返程中的心理变化,以及这一旅程中的新发现,但他并没有触及这一范畴,而是终止在一次世界观的洗礼中 。
五、秦风·无衣
先秦:佚名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王:此指秦君 。一说指周天子 。于:语助词 。兴师:起兵 。同仇:共同对敌 。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作:起 。戟:古代一种合戈、矛为一体的长柄兵器 。裳:下衣,此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行: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