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诗词之前怎么介绍 有哪些适合在书签上写的诗词或句子( 十 )


其次是谋篇,也就是说,我准备怎么写,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使语句运用在诗中布局合理,起承有序,转合得体 。我在管理圈子时常常发现:有的诗友写的律诗平仄、对仗都不错,但语句运用掌握稍逊,节奏不够紧凑,使诗的整体结构显得松散 。这需要一定时间的不断学习来改变 。
再次是意境,意境是诗的血肉,意境深浅决着一首诗的质量,这是写诗中最难的事 。我以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绝》为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要真切地理解古人的诗,是不能用现代的目光去欣赏,去理解的,应处在作者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去理解,才能感悟出它的深刻内涵 。杜牧(公元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 。大和二年(828)进士及第,授弘文馆校书郎 。同年十月离开长安,到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府署中担任幕僚,后转入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和宣歙观察使崔郸幕中任掌书记、开成四年(839)回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及比部员外郎 。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刺史 。在地方官任上,常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改革弊政免除猾吏豪胥额外强征的苛捐杂税 。大中三年(849)回朝任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复出为湖州刺史,一年后又内调为考功郎中、知制诰 。官终中书舍人 。诗歌创作是杜牧最特出的方面,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
杜牧所处的晚唐时期正是唐朝进一步走向衰落的时期,民族矛盾不断上升,官僚阶层的苛据杂税使百姓怨声载道,朋党之争使唐朝已丧尽元气 。杜牧的《七绝.清明》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被贬离开长安去外地赴任,心里充满难以喻说的苍凉之感 。现在我们来评析这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我先用一个假设的解释:适值清明时节,细雨纷纷,正是祭扫先祖的日子,路上来去的行人都带着伤感的神色 。我走得又累又饿,向牧童打听那里有酒家可住,牧童指着远远村庄说:那儿叫杏花村,有酒家可住 。如果说杜牧这首诗意境就这么肤浅的话,那么也经不住一千多年的历史推敲而能流传至今了!
关于如何写格律诗词之我见(二)
前几天我在某论坛上发首七绝,有个很热心的网友给该诗以不错的平价,但随后又指出几处出律,我跟贴讨教之 。其实他不说我也知道是指几处已拗救的地方“出律”了 。应该说这位朋友对格律诗的基础知识还稍欠些 。鉴赏或写格律诗如不懂拗救,那么对前人好多名作就理解不了,有可能把格律诗当古风 。对自己写格律诗也有很大的约束 。下面我就“关于孤平拗救”粗浅述之: 关于孤平与拗救 在律诗的句子中,如果只有一个平声(除平声韵脚外)前后都是仄声,这就犯了孤平 。孤平在格律诗中是犯大忌的 。人们不但在写律诗中避,在词中也避 。甚至古风中也避,有人宁愿用“仄仄仄仄仄仄仄”也不愿用孤平 。为了回避孤平,办法有两个一是在“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式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避免使用仄声字 。如下例: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首诗首联第二句“行舟绿水前”第一字“行”字是平声,如用仄声字就犯孤平了 。颈联的第二句“江”字也是如此 。二是救孤平:如果在上例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使用仄声字时,那就要通过救来解决孤平问题 。我们通常称“拗救” 。什么叫拗救呢?凡是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都叫拗救 。前面一字“拗”了,后面必须用一个字来救,或在对句中救,所谓救,就是补尝,平用仄补,仄用平补 。下面讲几种拗救;
1;本句自救:
格律诗基本句式(五言为例)
A:(仄) 仄 平 平 仄 B:平 平 仄 仄 平
C:(平) 平 平 仄 仄 D:(仄) 仄 仄 平 平
在B式句中“平平仄仄平”句式中,如果第一字用了“仄”声,那么在第三个字必须用一平声字作为补偿,这样就变为“仄平平仄平”否则就犯孤平 。例如:
《秦州杂诗》…杜甫
凤林戈未息,鱼海路常难 。
候火云峰峻,悬军幕井干 。
风连西极动,月过北斗寒 。
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
这首诗首联第一句的“凤”字该平声字,却用了仄声字而“拗” 。而第三字“戈”该用仄声字却用平声字“救” 。在此句中“戈”字救了“凤”字,避免了孤平 。这就是本句自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