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战争 毛泽东关于战争的诗歌( 二 )


此诗作于1943年,正是蒋介石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之时 。毛泽东在此时赋诗缅怀戴安澜将军,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通过这首诗歌颂这位抗日英雄,表达了号召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愿望,歌颂了以戴安澜将军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不怕流血牺牲、前赴后继的伟大精神 。
这是毛泽东诗词中罕见的超越了党争的国殇之作,是一首吊唁国民党抗日名将的诗,也是诗人将他的诗笔搁置了7年之后新作的一首诗 。与他大部分的诗词对比鲜明的是,这首诗纯为写实与纪事,颇有杜甫之风 。
诗中形象地记叙了第二00师固守东瓜12个昼夜,与敌开展殊死搏斗、重创敌军和收复棠吉,将日本侵略者从棠吉驱赶出去的史实 。
首联:“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开门见山,直书事始,即写出将军出征的背景 。“赋采薇”三字正用远征赴敌的典故,高度赞扬戴安澜将军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精神 。
外侮,即来自国外的侵犯,这里指日本侵略军对中国的侵略;需人御,当指抗战 。需:需要,含有“必须要”和“一定要”的意思;这里的“人”,是指除汉奸、伪军、卖国贼以外的抗日志士仁人和抗日民众;御:抵御;表明出征的目的就是为了抵御外侮——日本侵略军的侵略 。赋采薇,喻指戴安澜将军率部入缅抗日之事 。赋:写(亦为诵读) 。采薇,即《诗经·小雅·采薇》(系周宣王时的作品):周宣王时,北方的玁狁(音xiǎn yǔn,同猃狁)侵扰,宣王命将出征,打退玁狁,兵士们就以“采薇”为题唱 。这里则喻出征 。(一说:《鲁诗》及《齐诗》皆说是周懿王时的作品 。其时周室衰落,猃狁侵扰甚亟,此诗对当时形势表示忧虑,并对久戍在外表示悲伤 。又一说是:《诗序》则说文王派遣戍卒所唱的乐歌 。)这一句顿使全诗有一种高雅的气质,作者颇具匠心地借用《诗经·小雅·采薇》篇来比喻戴将军受命于危难之时,从容赴之的大无畏精神和出征充满艰难困苦却取得了胜利的战绩 。意思贴切 。
颔联:“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赞扬戴安澜所率部队装备之精良和气势之雄伟以及将士英勇善战的大无畏精神 。师称机械化,说明装备比较精良,这对于打击敌人是有利的 。勇夺虎罴威,指煞了凶恶的敌寇的威风,灭了敌寇的嚣张气焰 。是概写抗日部队面对虎罴一样凶猛的日军所展现的英勇行为 。罴,一种熊;虎罴,均是性凶猛的动物,这里喻指日军 。
颈联:“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具体写勇夺行动,印证大无畏精神以及发挥了这种精神而夺得了辉煌的战绩 。其一是“浴血东瓜守”,“浴血”二字形象地写出了发生在1942年3月18日的东瓜之战 。东瓜,即缅甸南部重镇同古,同名异译 。第二00师固守东瓜12昼夜与敌开展的殊死搏斗,歼灭日本侵略军五十五师5000余人,掩护了英军的撤退,迟滞了日本侵略军的北进 。其二“驱倭棠吉归”,驱倭:驱,驱逐;倭,古代称日本为倭 。棠吉,缅甸中部地名 。归:归还,这里指克复,是指发生在1942年4月23日的棠吉之战 。当时棠吉告急,戴部奉命驰援,激战二昼夜,击退日军,将日本侵略者从棠吉驱赶出去,收复了棠吉 。这两次战役都使戴将军同他英勇善战的第二00师扬名国内外,大长了抗日军民的志气,大灭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风 。这是主题的展开,也是尾联的伏笔 。
颔、颈两联采用“写龙必以云”写作方法,以戴将军所率部队的奋勇战斗来烘托戴将军 。
尾联:“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写戴将军献身沙场、赍志以终,表达作者对戴将军为国牺牲的哀悼和对英灵的抚慰 。这里一个“竟”字充分刻画了作者对戴将军的痛惜之情 。既为戴安澜正当英年不幸牺牲惋惜,也为国家失去一位抗敌将领兴悲,隐含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慨叹 。是啊,戴将军年仅38岁固然可惜,但是他已重创了日军,宿愿已偿,所以说“壮志也无违”,这是点题之句 。也就是通常讲的“壮志已酬”,是虽死犹荣的褒奖 。沙场,这里指战场 。竟,副词,竟然,居然,既含有出乎意料之意,也含有惋惜之意 。殒命:死亡 。无违:没有背离 。
全诗寓褒扬于事迹中,是一首很有特色的心祭军魂的挽诗,也是一首诗律工整、文字老到,情感激越、语言精炼、形象鲜明、气势如虹的英雄赞歌 。这英雄就是戴安澜,就是戴安澜所率部队的全体将士——这个英雄群体 。
四言诗.祭黄帝陵
《四言诗.祭黄帝陵》作于1937年3月 。由毛泽东起草,毛泽东、朱德两人署名 。1937年4月5日,林伯渠受毛泽东、朱德委派,代表中华苏维埃全体人民在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祭陵仪式上宣读此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