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 七 )


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 。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 。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 。“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 。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 。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温柔乡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 。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又是多么无奈的事情 。这一句,字字含情,却又不着一个“情”字,表达非常含蓄 。?
传情莫过于语言,“言为心声”,诗人想象夫妻二人团聚在一起,秉烛夜话,进行心灵的交流 。“却话”是回溯追想,诗人此时设想彼时,而彼时正谈论此时,谈论的是巴山夜雨之时的思念之情 。在这首短小的四句诗中两处出现“巴山夜雨”的字样,这种情况在一般的古诗中是绝少见的,?
形象、细腻、含蓄、深刻,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
泊秦淮
译文
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 。
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船家 。
歌女不知道亡国的遗恨,
在秦淮河对岸的酒店还唱着亡国的《玉树后庭花》 。
【诗文赏析】: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 。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 。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 “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尸,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 。诗的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写轻轻的烟雾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水细沙 。两个“笼”字将烟、月、水、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淡雅的景象,创设出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 。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 。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描绘出一幅月色迷茫、轻烟浮动的秦淮河两岸夜景,给人以迷蒙之感 。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 。“夜泊秦淮”四个字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近酒家”三个字又为下文打开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 。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网络全篇,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于此可见 。三、四句感怀,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 。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尸,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 。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后庭花》据说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 。“隔江”承上一句“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在歌声女色之中,终于被俘亡国 。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这首诗写诗人所见所闻所感,语言清新自然,构思精巧缜密 。全诗景、事、情、意融于一炉,景为情设,情随景至 。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 。感情深沉,意蕴深邃,被誉为唐人绝句中的精品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晚唐统治者的辛辣讽刺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这样丰富的内涵、深刻的主题却容纳在短短的28个字之内,这其中的每一个字都凝练至及 。诗歌的语言要求精练,只有精练才能含蓄,也只有含蓄才能见得精练 。所以含蓄与精练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这首诗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氛,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内容深厚,感情深沉,意味无穷,引人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