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杜甫有哪些诗:诗圣杜甫的10首名诗( 二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
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蜀相》一诗,依照仇兆鳌注,断为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诸葛亮庙,称武侯祠 。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汉国的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 。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 。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 。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