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宋诗词的方法读后感 宋诗三百首的读后感( 九 )


这首词“以诗为词”的创作方法,从遣词造句到意境格调都体现出诗的特点 。这首词不借助景物渲染,而直抒胸臆,风格豪放中有峭健 。
浣溪沙
年代:【宋】 作者:【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
小园香径独徘徊 。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 ,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 ,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 。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写对酒听歌的现境 。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在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 ,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 ,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在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 。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 。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 。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一联工巧而浑成 、流利而含蓄,在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 。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在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在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 。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 。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 。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 。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
杨慎《词品》:“无可奈何”二语工丽,天然奇遇 。
卓人月《词统》:实处易工,虚处难工,对法之妙无两 。
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无可奈何花落去”,律诗俊语也,然自是天成一段词,著诗不得 。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词谐不邻俗,婉不嫌弱 。明为怀人,而通体不着一怀人之语,但以景衬情 。上片三句,因今思昔 。现时景象,记得与昔时无殊 。天气也,亭台也,夕阳也,皆依稀去年光景 。但去年人在,今年人杳,故骤触此景,即引起离索之感 。
“无可”两句,属对工整,最为昔人所称 。盖既伤花落,又喜燕归,燕归而人不归,终令人抑郁不欢 。小园香径,惟有独自徘徊而已 。余味殊隽永 。
鹧鸪天 西都作
年代:【宋】 作者:【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
天教分付与疏狂 。
曾批给雨支云券,
累上留云借月章 。
诗万卷,酒千觞,
几曾着眼看侯王?
玉楼金阙慵归去,
且插梅花醉洛阳 。
此词系作者从京师返回洛阳后所作,故题为“西都作。”该词是北宋末年脍炙人口的一首小令,曾风行汴洛 。词中,作者以“斜插梅花,傲视侯王”的山水郎自居,这是有深意的 。据《宋史·文苑传》记载,他“志行高洁,虽为布衣而有朝野之望”,靖康年间,钦宗召他至京师,欲授以学官,他固辞道 :“麋鹿之性,自乐闲旷,爵禄非所愿也。”终究拂衣还山 。这首《鹧鸪天 》,可以说是他前期词的代表作,也是他前半生人生态度和襟怀抱负的集中反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