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睡眠的现代诗词 关于睡觉诗句(15)


所以,世间没有什么一个人必读之书 。因为我们智能上的趣味象一棵树那样地生长着,或象河水那样地流着 。只要有适当的树液,树便会生长起来,只要泉中有新鲜的泉水涌出来,水便会流着 。当水流碰到一个花岗岩石时,它便由岩石的旁边绕过去;当水流涌到一片低洼的溪谷时,它便在那边曲曲折折地流着一会儿;当水流涌到一个深山的池塘时,它便恬然停驻在那边;当水流冲下急流时,它便赶快向前涌去 。这么一来,虽则它没有费什么气力,也没有一定的目标,可是它终究有一天会到达大海 。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 。我认为读书和婚姻一样,是命运注定的或阴阳注定的 。纵使某一本书,如《圣经》之类,是人人必读的,读这种书也有一定的时候 。当一个人的思想和经验还没有达到阅读一本杰作的程度时,那本杰作只会留下不好的滋味 。孔子曰:“五十以学《易》 。”便是说,四十五岁时候尚不可读《易经》 。孔子在《论语》中的训言的冲淡温和的味道,以及他的成熟的智慧,非到读者自己成熟的时候是不能欣赏的 。
且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来 。其景况适如看一名人相片,或读名人文章,未见面时,是一种味道,见了面交谈之后,再看其相片,或读其文章,自有另外一层深切的理会 。或是与其人绝交以后,看其照片,读其文章,亦另有一番味道 。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到五十岁看过更多的人世变故的时候再去学《易》,又是一种味道 。所以,一切好书重读起来都可以获得益处和新乐趣 。我在大学的时代被学校强迫去读《西行记》(“Westward Ho!”)和《亨利埃士蒙》(“Henry Esmond”),可是我在十余岁时候虽能欣赏《西行记》的好处,《亨利埃士蒙》的真滋味却完全体会不到,后来渐渐回想起来,才疑心该书中的风味一定比我当时所能欣赏的还要丰富得多 。
由是可知读书有二方面,一是作者,一是读者 。对于所得的实益,读者由他自己的见识和经验所贡献的份量,是和作者自己一样多的 。宋儒程伊川先生谈到孔子的《论语》时说:“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
我认为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 。世间确有一些人的心灵是类似的,一个人必须在古今的作家中,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 。他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读书的真益处 。一个人必须独立自主去寻出他的老师来,没有人知道谁是你最爱好的作家,也许甚至你自己也不知道 。这跟一见倾心一样 。人家不能叫读者去爱这个作家或那个作家,可是当读者找到了他所爱好的作家时,他自己就本能地知道了 。关于这种发现作家的事情,我们可以提出一些著名的例证 。有许多学者似乎生活于不同的时代里,相距多年,然而他们思想的方法和他们的情感却那么相似,使人在一本书里读到他们的文字时,好象看见自己的肖像一样 。以中国人的语法说来,我们说这些相似的心灵是同一条灵魂的化身,例如有人说苏东坡是庄子或陶渊明转世的①,袁中郎是苏东坡转世的 。苏东坡说,当他第一次读庄子的文章时,他觉得他自从幼年时代起似乎就一直在想着同样的事情,抱着同样的观念 。当袁中郎有一晚在一本小诗集里,发见一个名叫徐文长的同代无名作家时,他由床上跳起,向他的朋友呼叫起来,他的朋友开始拿那本诗集来读,也叫起来,于是两人叫复读,读复叫,弄得他们的仆人疑惑不解 。伊里奥特(George Eliot)说她第一次读到卢骚的作品时,好象受了电流的震击一样 。尼采(Nietzsche)对于叔本华(Schopenhauer)也
作者: 剑试天下_2006-4-20 19:33回复此发言

--------------------------------------------------------------------------------

3 读书的艺术--林语堂
有同样的感觉,可是叔本华是一个乖张易怒的老师,而尼采是一个脾气暴躁的弟子,所以这个弟子后来反叛老师,是很自然的事情 。

①苏东坡曾做过一件卓绝的事情:他步陶渊明诗集的韵,写出整篇的诗来 。在这些《和陶诗》后,他说他自己是陶渊明转世的;这个作家是他一生最崇拜的人物 。
只有这种读书方法,只有这种发见自己所爱好的作家的读书方法,才有益处可言 。象一个男子和他的情人一见倾心一样,什么都没有问题了 。她的高度,她的脸孔,她的头发的颜色,她的声调,和她的言笑,都是恰到好处的 。一个青年认识这个作家,是不必经他的教师的指导的 。这个作家是恰合他的心意的;他的风格,他的趣味,他的观念,他的思想方法,都是恰到好处的 。于是读者开始把这个作家所写的东西全都拿来读了,因为他们之间有一种心灵上的联系,所以他把什么东西都吸收进去,毫不费力地消化了 。这个作家自会有魔力吸引他,而他也乐自为所吸;过了相当的时候,他自己的声音相貌,一颦一笑,便渐与那个作家相似 。这么一来,他真的浸润在他的文学情人的怀抱中,而由这些书籍中获得他的灵魂的食粮 。过了几年之后,这种魔力消失了,他对这个情人有点感到厌倦,开始寻找一些新的文学情人;到他已经有过三四个情人,而把他们吃掉之后,他自己也成为一个作家了 。有许多读者永不曾堕入情网,正如许多青年男女只会卖弄风情,而不能钟情于一个人 。随便那个作家的作品,他们都可以读,一切作家的作品,他们都可以读,他们是不会有甚么成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