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隐逸作文750字怎么写?( 三 )


二、“沧浪·渔父”作为中国文化符号之一的演进概略
“沧浪·渔父”作为具有深刻含义指向的文化符号,经过历代文人引用和表现的历史演变过程,构成了中国文化精神中的“隐逸意识” 。渔父是隐逸的主体,常常为作者自喻,或1 (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者指代隐士,而沧浪则代表隐逸的理想去所,其本色是“清”,与现世的“浊”相互对立;其本质是追求生命和精神的自由 。隐逸意识的思想基础是老庄哲学,其现实诱因是社会的动荡,政治黑暗,战争频仍等 。
东汉隐士严光,字子陵,“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 。及光武即位,光乃变名姓,隐身不见,??披羊裘钓泽中 。”光武帝再三盛邀,不愿出仕,“年八十终于家” 。“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 。”2“钓叟”日后亦演绎为渔父的另一个版本 。
魏晋之际,一个政治、军事风云际会的时代,加上文人五言诗的兴盛,以“沧浪·渔父”典故入诗逐渐出现 。如阮籍的“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 。”(《咏怀八十二首》),左思的《咏史八首》中“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之句 。
陶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公元393)起为州祭酒,到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弃彭泽令归田,十三年中,他曾经几次出仕,几次归隐,终认清在到处是屠杀异己和不义战争,官场风气极为腐败、谄上骄下的社会中,一个正直的士人根本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 。他放弃幻想,彻底归隐,作《归去来兮辞》 。这不仅是渊明一生转折点的标志,亦是中国文学史上表现归隐意识的创作高峰 。
他在清贫的乡居生活中,“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但是不忘“山涧清且浅,可以濯我足 。”(《归田园居五首》) 。并写下了《桃花源诗并记》,把“沧浪·渔父”中的归隐意识和归隐的环境,以具体、形象、生动的社会图景展现出来,表达了人类美好的社会理想,成为千古不朽的佳作 。3
进入诗歌空前繁荣的唐朝,以“沧浪·渔父”表现隐逸意识也更为流行,比如:
一谢沧浪水,安知有逸人 。(骆宾王)/ 君问渔人意,沧浪自有歌 。(刘长卿)/ 沧浪有钓叟,吾与尔同归 。(李白) / 君不见沧浪老人歌一曲,还道沧浪濯吾足 。(杜甫)/ 因生江海兴,每羡沧浪水 。(自居易)??等等4
在这些诗歌中,以杜甫运用此典故数量最多,这大概和他受到的理想挫折以及现实生活的磨难比他人更多有关 。唐诗中渔父的形象有所发展,常常为“钓叟”所取代 。其中,柳宗元《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独蓑篱翁,独钓寒江雪”的诗意,把“钓叟”的内心世界——个人与现实的冲突,理想与世俗的不容,“众人皆醉我独醒”时个体生存极度的孤寂状态,表达的淋漓尽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