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扬州慢>>大量的引用杜牧的诗句,从而削弱了这首词的思想内容,究竟该如何理解? 扬州慢中杜牧的诗句( 二 )


上片的结尾三句:"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却又转换了一个画面.由所见转写所闻.气氛的渲染也更加浓烈.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寂静."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再联系视觉所见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同时化景物为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来突出"黍离之悲".
3.巧于用典.活于用典
巧于用典.隐为对比.在对比中述悲愤."竹西"是用杜牧<题扬州禅智寺>中的诗句暗示扬州.与"淮左名都"对举成文.并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隐为兴旺与荒凉的对比.表达作者对侵略战争的怨愤之情.
此词作于冬至."春风十里"是以虚拟之笔.巧用小杜诗句.尽写往日扬州的无限风光.和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凉冷落相对比."二十四桥"句则化用杜牧对美好的古扬州的深厚怀念之情."水"."桥"."月"三个方面说明今昔的不同.能更好地表现"黍离之悲".
活于用典.化为衬托.在衬托中抒胸臆."杜郎俊赏"一句.是借杜牧歌颂扬州生活留下的优秀诗章.从侧面说明扬州的兴衰变化.假设小杜重游旧地.也会目瞪口呆.惊讶不已.这是作者从虚处着笔.以虚衬实.用杜牧的惊讶来衬托自己的悲哀情怀."纵豆蔻词工"一句中两用杜牧诗的典故.却不用原诗意旨.而是化用杜牧的诗才横溢,再转进一层.说纵有杜牧这样锦心绣口的才华.也无法表达此时蕴藏在内心深处的"黍离"之悲.更加突出了作者的悲愤怨恨.
移情的运用
"移情"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一种司空见惯的表现手法.<扬州慢>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写景物时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思.它的写景.不俗不滥.紧紧围绕着一个统一的主题即为抒发"<黍离>之悲"而写.词人"解鞍少驻"扬州之时.是在金主完颜亮南犯后的十五年.战争的残痕到处可见.但词人却仅仅摄取了两个镜头:"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这些景物所引起的意绪.就是"犹厌言兵".这是一种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无生命的事物以人所特有的思想感情.物犹如此.何况于人!人民对战争的痛恨与诅骂由此可知."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万言.亦无此韵味"(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上片结句中."清角吹寒"四字的"寒"字下得很好.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词人不言天寒.而说"吹寒".好像是凄清的角号之声把寒意"吹"出来似的.这就突出了人为的感情色彩.这里.词人听到的是清角悲吟.感受到的是寒气逼人.再联系到前面所看到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完全是一幅有声有色.惨淡寥廓的图画.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交织在一起.统一在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同时化景物为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来突出"<黍离>之悲".
下片第三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月亮原本就"无声".也无冷暖之别.但姜夔却借助"通感"手法."使本色之外.笔补造化".让触觉感受"冷"与听觉感受"无声"互相挪移沟通.这就强化了读者对冷寂凋敝景象的感受性.这里的"冷月"."无声"与上片"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的"厌"字.都是词人主观感受的联想.迁移.是移人情于物象的结果.这就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扬州慢
赵以夫
琼花唯扬州后土殿前一本 。
比聚八仙大率相类 , 而不同者有三:琼花大而瓣厚 , 其色淡黄 , 聚八仙花小而瓣薄 , 其色微青 , 不同者一也 。
琼花叶柔而莹泽 , 聚八仙叶粗而有芒 , 不同者二也 。
琼花蕊与花平 , 不结子而香 , 聚八仙蕊低于花 , 结子而不香 , 不同者三也 。
友人折赠数枝 , 云移根自鄱阳之洪氏 。
赋而感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