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扬州慢>>大量的引用杜牧的诗句,从而削弱了这首词的思想内容,究竟该如何理解? 扬州慢中杜牧的诗句( 四 )


这花是哪儿来的?直说友人所赠 , 就无诗意 , 且下面文章难作 , 故尔从虚处着笔 。
“似阆苑花神 , 怜人冷落 , 骑鹤来游 。
”像是琼花之神同情我的孤独 , 特骑着仙鹤从扬州来鄙地一游 。
“花神”既从扬州来 , 何不向她打听打听扬州的近况呢?于是引出下文“为问竹西风景” , 其实不用问 , 词人也可以想象扬州“春风十里 , 尽荠麦青青”的残败景象 , 词人不愿用实笔写这令人神伤之景 , 所以接着蓦地一笔宕开 , 顾左右而言它道:“长空淡、烟水悠悠 。
”七字虽不着边际 , 却委实下得精彩 。
大有“多少事、欲说还休”之慨 , 诵之令人回肠荡气 , 只觉无限落寞惆怅都在言外 。
以下剑及履及 , 顺势明点出此种情绪并揭示其所从来 , 放笔为全篇收尾:“又黄昏 , 羌管孤城 , 吹起新愁 。
”“羌管孤城”四字 , 很容易使人联想起范仲淹《渔家傲》词里的“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 。
据此 , 则作者当时所居 , 是否也属边城呢?
粗粗看过 , 三句只是直书此时此地之环境与心境 , 似可一览无余;及至沉吟久之方觉它寥寥数字却将无数时间空间融汇起来 , 实在耐人寻味 。
试想 , “黄昏”而曰“又” , “愁”而曰“新” , 则昨日、前天、上月甚至去年……不知有多少个“已是黄昏独自愁”包含其中 , 非“此时”与“彼时”相同画面的多重叠印而何?此盖就纵向而言 , 若作横向观察 , 我们又可以看出 , 它还是多种相似图景的双影合成 。
细细体认 , 那另外的一幅照片是姜夔《扬州慢》词之“渐黄昏 , 清角吹寒 , 都要空城”?不言扬州 , 而扬州自见 。
词人一生写了许多咏花词 。
今存《虚斋乐府》六十八首 , 咏花之作就有二十四首 , 竟超过了三分之一 。
但大多格调不甚高 。
只有这首词 , 原本只为赋花 , 不料却抒发出很多盛衰之惆怅 , 遂成精品 , 由此可见咏物词之关键在于不滞于物 。
这首词的特点 , 写景抒情 , 多在虚处 , 沉郁蕴藉 , 韵味无穷 。
1、综观全词 , 写扬州的过去的盛况 , 都是虚笔 。
——“淮左名都” , 不过耳闻;“竹西佳处” , 也非目见;“春风十里” , 既不指当时 , 也不是具体景物 , 但一组合 , 显出扬州昔日的繁华 。
为下文对比铺垫 。
2、写扬州的今日 , 虽是实写 , 但只用大笔勾勒 。
——善于选择最能表现战后百事萧条的典型事物来淡笔点染 , 留下开阔空间让读者去想象:说“废池乔木” , 说“荠麦青青” , 说“清角吹寒” , 并用“空”字轻轻一点 , 一幅城市破败 , 弦管不闻 , 人烟稀少的图景便宛然在目 。
3、这首词里也没有一个字正面抒情 。
——“厌言兵”的是“废池乔木(树尤如此 , 人何以堪?)” , 惊叹扬州的是“杜郎(面对破败荒凉的扬州城 , 恐怕再也做不成“扬州梦” , 写不出“豆蔻词”了)” , 凄冷无声是“月”(所谓“物是人非事事休 , 欲语泪先流”) , 开无主的是“红药”——用一问 , 以花的无知称人的有情 。
姜夔的词抒情写景 , 都不执着于具体细致的刻划描绘 , 总是写得空灵、疏淡 , 有时比起慷慨发怒 , 一泄无余 , 更能激起读者去进行再创造 , 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
把“予过维扬”的过程写得很有层次 , 驻、看、闻、想 , 步步写来 , 有条不紊 。
描写中很注意声色(如清角 , 荠麦等) , 动静(如波心 , 空城等) , 很见作者功力 。
思想内容:
叙写金兵入侵对扬州城的严重破坏 , 抒发悲凉痛惜的思绪 。
但诗人怀念的是士大夫的野游生活 , 作品未曾深入接触平民的疾苦 。
这首词抒发了诗人《黍离》之悲 , 作者即事写景 , 触景生情 , 情景交融 , 抒发了内心的郁愤 , 表达出一片爱国的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