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扬州慢>>大量的引用杜牧的诗句,从而削弱了这首词的思想内容,究竟该如何理解? 扬州慢中杜牧的诗句( 三 )


其调曰《扬州慢》 。
十里春风 , 二分明月 , 蕊仙飞下琼楼 。
看冰花翦翦 , 拥碎玉成毬 。
想长日、云阶伫立 , 太真肌骨 , 飞燕风流 。
敛群芳、清丽精神 , 都付扬州 。
雨窗数朵 , 梦惊回、天际香浮 。
似阆苑花神 , 怜人冷落 , 骑鹤来游 。
为问竹西风景 , 长空淡、烟水悠悠 。
又黄昏 , 羌管孤城 , 吹起新愁 。
赵以夫词作鉴赏
作品产生的感发力量与作者的初衷不符 , 这是文学中的常见现象 。
这首词就是如此 , 以小序中“赋而感之”可以看出 , 作者本意是咏花 , 孰料写着却生成许多感慨 , 这感慨使词的思想性加深了 。
很明显 , 上阕自始至终都是以第三人称咏赞琼花 , 即所谓“赋” 。
词人将花儿作天上的仙女 , 告别了琼楼瑶阙 , 飘然降临人间;写她那洁白的花朵犹如冰花、碎玉 , 簇拥成球;想象她成天伫立在石阶畔 , 既有杨贵妃那丰腴的体态 , 又有赵飞燕那样绰约的风姿;她摄取了世间一切草木之花的丽质清气 , 集于一身 。
……
花和美人向来联系在一起 , 因此将琼花比喻为杨贵妃、赵飞燕算不得出奇 , 倒是“冰花翦翦 , 拥碎玉成毬”九字抓住了琼花莹泽洁玉的特点 , 最为逼真 。
其次“敛群芳、清丽精神”七字 , 也堪称新、警 。
其后几句不免落入俗套 。
然而词人在后半篇内 , 却将作品的质量整整提高了一个等级 。
其契机是什么呢?这就得从所咏之花的特殊性说起了 。
宋人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七云:“扬州后土祠琼花 , 天下无二本 。
……仁宗庆历中 , 尝分植禁苑 , 明年辄枯 , 遂复载还祠中 , 敷荣如故 。
淳熙中 , 寿皇(孝宗)亦尝移植南内 , 逾年 , 憔翠无花 , 仍送还之 。
其后 , 宦者陈源命园丁取孙枝移接聚八仙根上 , 遂活 , 然其香色则大减矣 。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 , 琼花不仅有惊人的美丽 , 而且有高洁的品性 , 实属难得 。
琼花的名字 , 永远与扬州齐名 。
因此 , 历来咏琼花者 , 不能不咏及扬州 。
本篇也不例外 , 首先所选用的词调就是《扬州慢》;其次则整个上阕的背景亦是扬州 。
自隋炀帝开大运河以来 , 扬州 , 成为商业繁盛之都 , 又是人文荟萃之地 。
可是 , 至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两次大举南攻 , 扬州都首当其冲 , 兵燹之酷 , 竟使积累达数百年之久的富庶与文明遭空前浩劫 。
罢兵了 , 休战了 , 在南宋小朝廷用屈辱换来的相对和平时期 , 扬州是否有条件稍稍恢复往日之经济、文化名城的旖旎风情呢?没有!因为宋金双方以淮河中流划界的缘故 , 扬州已经成了边关 , 只能以军事要塞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眼前 。
这是多么巨大的变化呵!作为时代的一个缩影 , 扬州的盛衰怎能不唤起南宋臣民们忧国伤时的沉痛之感呢?姜白石在《扬州慢》一词中就有这样精警深沉的句子“自胡马窥江去后 , 废池乔木 , 犹厌言兵” 。
尽管词人之所以选用《扬州慢》的词调且写下“十里春风 , 二分明月”的佳句 , 但实际上在为扬州衰败之叹作铺垫 。
果然 , 他从历史之扬州的“盛”中反观出了现实之扬州的“衰” , 不禁慷慨生哀 , 于是掉转词笔 , 改用第一人称 , 愣将半篇未写完的“琼花赋”续成了一首“哀扬州赋” 。
这下阕 , 便是词序之所谓“感”了 。
上阕所赋 , 是想象中的琼花 , 扬州后土祠中的琼花 , 昔日的琼花;眼前摆放着友人折赠的数枝琼花还没有派用场 , 何不借她起兴?于是乎乃有:“雨窗数朵 , 梦惊回、天际香浮 。
”一句意思是谓碎雨敲窗 , 将我从午梦中惊醒 , 只见窗前花瓶里插着几枝琼花 , 清香四溢 , 飘浮在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