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早期旧体诗有哪些代表 郁达夫的旧体诗( 二 )


而郁达夫的旧体诗正是自觉遵循这一基本要求运用形象思维创造的艺术精品 。
而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时尤其体现了这一基本要求 。
中和之美是贯穿中国古典诗词一个共同的审美理念 。
⑾郁达夫旧体诗的中和之美则表现在涉及到人和自然的问题时 , 即呈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
郁达夫也曾在《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中坦言:“欣赏自然 , 欣赏山水 , 就是与万物调和 , 人与宇宙合一的一种谐和作用 , 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 , 就是诗的起源的另一个原因 , 喜欢调和本能的发展 。
”;
⑿况且“从小对大自然的迷恋 , 已经成为少年郁达夫的一种天性”
⒀这从郁达夫自传《我的梦 , 我的青春》中那个少年经常漫步在富春江边 , 攀登在颧山涯壁 , 吐纳着清新的口气 , 望着远处绿草和清江 , 就会不由得入了梦一样 , 忘记了自身的存在也可得到佐证 。
人和自然的和谐一般表现为两个方面 , 第一、自然的形象与人的某种特性、某种心情和谐融合 , 以至在作品中 , 作者笔下客观描绘景物、渗透了作者的感情特质 , 意象与情绪融汇为一 , 主体与客体融汇为一 。
⒁通俗说来就是内情和外景的水乳交融 , 构成一幅幅充满作者强烈主观感情的图画 。
由此熔铸意境时 , 往往通过借景言情 , 或寓情于景 , 或缘情布景 , 其中所写的景物不只对诗人所抒之情起着规范作用 , 显示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倾向 , 使诗人内在的 , 乃至抽象的感情外化、客观化和对象化 , 从而加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具体性和生动性 。
正如谢榛所说的:“景乃诗之媒 , 情乃诗之胚 , 合而为诗 。”
(《四瞑诗话》)郁达夫写于1913年的《癸丑夏登东颧山》⒂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
夜发游山兴 , 扶筇涉翠微 。
虫声摇绝壁 , 花影护禅扉 。
远岸渔灯聚 , 危窠宿鸟稀 。
更残万籁寂 , 踏月一僧归 。
此诗采用借景言情的手法 , 把虫声、花影、禅扉、渔灯、宿鸟等众多意象组合起来 , 使我们看到一幅清新的画面 , 境界是清幽、静谧的 , 还透出一点禅意 , 而作者的情感即夜发的游山的清幽之兴正是隐含在清新的意象中 。
这首诗以景述情 , 景优美而情深邈 , 人在山中行 , 与虫、花、鸟、月都悄悄融入了自然 , 构成了大自然的一部分 , 诗歌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学原则 。
这正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境中含意 , 意中有境 , 不愧为一首意境优美的好诗 。
又如:他的《自述诗》第四首:
家在严陵滩下住 , 秦时风物晋时川 。
碧桃三月花如锦 , 来往春江有钓船 。
这是一首诗 , 更是一幅画 。
的确 , 富春江风光秀丽 。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里许 , 奇山异水 , 天下独绝 。
(梁•吴钧《与朱元思书》) 。
诗中我们仿佛看到富富春江上 , 沿江星罗棋布的洲滩 , 三月时分 , 碧桃似锦 , 春江澄碧 , 对着红花、白帆 , 真是此乐何及!这是一幅多么美的春江图 , 诗人巧妙的设色 , 桃花是红艳的 , 春江是碧绿的 , 二者相映成趣 。
又通过来往的钓船联系起来 , 使得近景与远景交相辉映 , 整个画面色彩鲜艳 , 生机盎然 。
除了色彩还有动态的钓船 , 这些都引起作者对家乡风物的暇想 , 作者触景生情想到家乡悠久的过去 , 秦时的风物、晋时的山川 , 其实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
这首诗有情意、有境界 , 我们在读这首诗时 , 眼前就会很自然浮现出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立体图画 , 家住在这么美丽的自然环境中 , 诗歌自然地呕歌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 诚为一首意境优美的好诗 。
写于1917年的《观龙门山题壁》
秋月横江白 , 渔歌逼岸清 。
众星摇不定 , 一雁去无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