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李清照的和苏轼的诗词个2首要有意思的最好是短的 李清照

求李清照的和苏轼的诗词个2首要有意思的最好是短的 李清照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原文:
昨夜雨疏风骤 , 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 , 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 ,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讲解
这首小令 , 有人物 , 有场景 , 还有对白 , 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 。
疏 , 正写疏放疏狂 , 而非通常的稀疏义 。
当此芳春 , 名花正好 , 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 , 心绪如潮 , 不得入睡 , 只有借酒消愁 。
酒吃得多了 , 觉也睡得浓了 。
功效一醒觉来 , 天已大亮 。
但昨夜之神情 , 却已然如隔在胸 , 所以一路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
因而 , 她急问清算衡宇 , 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若何样了?侍女看了一看 , 笑回道:“还不错 , 一夜风雨 , 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 , 嗔叹道;“傻丫头 , 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 , 绿的见多了吗!?”
这句对白写出了画所不能道 , 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气口吻 , 可谓“传神之笔 。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 , 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 。
然后一个“卷帘” , 点破日曙天明 , 巧妙得当 。
然而 , 问卷帘之人 , 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 , 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
真是绝妙工巧 , 不着痕迹 。
词人为花而喜 , 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 , 实则是伤春惜春 , 以花自喻 , 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
这是一首小令 , 内容也很简单 。
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 , 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 , 花事凋零了 。
因此 , 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 , 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
对此 , 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
“绿肥红瘦”一句 , 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
声声慢·寻寻觅觅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原文:
寻寻觅觅 , 冷冷清清 , 凄凄惨惨戚戚 。
乍暖还寒时候 , 最难将息 。
三杯两盏淡酒 , 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 , 正伤心 , 却是旧时相识 。
满地黄花堆积 。
憔悴损 , 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 , 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 到黄昏、点点滴滴 。
这次第 , 怎一个愁字了得!
赏析
靖康之变后 , 李清照国破 , 家亡 , 夫死 , 伤于人事 。
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 , 浅斟低唱 , 而转为沉郁凄婉 , 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 。
此词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 , 一连用七组叠词 。
不但在填词方面 , 即使在赋曲也绝无仅有 。
但好处不仅在此 , 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 。
宋词是用来演唱的 , 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
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 , 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 , 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 。
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 , 徘徊低迷 , 婉转凄楚 , 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 , 然而她还未开口就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 , 而等她说完了 , 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 。
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 , 久久不散 , 余味无穷 。
心情不好 , 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 , 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 。
如果能沉沉睡去 , 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 , 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 , 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