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李清照的和苏轼的诗词个2首要有意思的最好是短的 李清照( 三 )


“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 , 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
下面的“三杯两盏淡酒 , 怎敌他晓来风急” , 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 。
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 , 又称“扶头卯酒” 。
这里说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 。
至于下文“雁过也”的“雁” , 是南来秋雁 , 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 , 所以说“正伤心 , 却是旧时相识”了 。
《唐宋词选释》说:“雁未必相识 , 却云‘旧时相识’者 , 寄怀乡之意 。
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 , 一雁度南楼 。
’词意近之 。”
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 , 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 , 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 。
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 。
园中开满了菊花 , 秋意正浓 。
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 , 而非残英满地 。
“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 , 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 。
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 , 虽值菊堆满地 , 却不想去摘它赏它 , 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确解 。
然而人不摘花 , 花当自萎;及花已损 , 则欲摘已不堪摘了 。
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 , 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 , 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 , 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 。
从“守著窗儿”以下 , 写独坐无聊 , 内心苦闷之状 , 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进一层 。
“守著”句如依张惠言《词选》断句 , 以“独自”连上文 。
秦观(一作无名氏)《鹧鸪天》下片:“无一语 , 对芳樽 , 安排肠断到黄昏 。
甫能炙得灯儿了 , 雨打梨花深闭门” , 与此词意境相近 。
但秦词从人对黄昏有思想准备方面着笔 , 李则从反面说 , 好像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 。
“梧桐”两句不仅脱胎淮海 , 而且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 , 三更雨 , 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 , 一声声 , 空阶滴到明”词意 , 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 , 笔更直而情更切 。
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 , 也是蹊径独辟之笔 。
自庾信以来 , 或言愁有千斛万斛 , 或言愁如江如海(分别见李煜、秦观词) , 总之是极言其多 。
这里却化多为少 , 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 , 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 。
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 , 即戛然而止 , 仿佛不了了之 。
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 , 实际上已倾泻无遗 , 淋漓尽致了 。
这首词大气包举 , 别无枝蔓 , 相关情事逐一说来 , 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 , 深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 , 而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 , 运用凄清的音乐性语言进行抒情 , 又却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 , 诚属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 。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丙辰中秋 , 欢饮达旦 , 大醉 , 作此篇 , 兼怀子由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 , 今夕是何年 。
我欲乘风归去 , 又恐琼楼玉宇 , 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 , 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唯恐)
转朱阁 , 低绮户 , 照无眠 。
不应有恨 ,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 月有阴晴圆缺 , 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
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 , 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 , 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 , 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大醉 , 作此篇 , 兼怀子由 。
”丙辰 , 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 。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 , 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 , 直到天亮 , 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