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西北风光的诗句、、火烧眉毛 描写边塞风光的诗句 边塞风光的诗句 写边塞风 何谓边塞诗: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更多关于描( 三 )


(2)以下讲习诗歌的内容:诗序说明了创作的事由,“开元二十六年,一位跟随元帅出征的朋友回来,写了一首《燕歌行》诗给我看 。
我深感当今征战戍守的事情,于是和了一首 。
”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的部将在和叛变的奚族人作战中打了一次败仗,“守珪隐其败状,而妄奏克获之功”(见《旧唐书·张守珪传》)前八句诗概括了将士们出征的过程 。
诗的发端“汉家烟尘在东北”两句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 。
诗中的“汉家烟尘”和“汉将辞家”指当朝将士 。
“男儿本自重横行”中的横行,是横行敌境,一往无前的意思 。
“摐军伐鼓下榆关”两句写出征的军容 。
“校蔚羽书飞翰海”中一个“飞”字传神地说明军情紧急,战局危险 。
气氛由此逐渐推进,趋于紧张 。
次八句写战斗危急而失利 。
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这个开阔而无险可平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 。
胡骑迅猛剽悍,如狂风暴雨,卷地而来 。
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暗地,不辨死生 。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比了将军和士兵苦乐悬殊的生活,隐约地道出了失利的必然结果 。
紧接着写战争失利,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这些边塞特有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
紧接下来的八句写战争带给士兵的痛苦,这正是被围困在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 。
“铁衣远戍辛勤久”写征战在外的将士,“玉箸应啼别离后”写战士想象当中的独守在家的妇人 。
妇人日夜悲愁,但“边庭飘飖哪可度”?战士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 。
杀气久久萦绕,笼罩在战士的周围,夜巡的刁斗声声声紧急,敲碎了他思乡的心 。
这原本是《燕歌行》这个诗题旧有的内容 。
但本诗的渲染较前人更甚 。
士兵复杂的内心活动,无疑深化了主题 。
是谁让他们身陷绝境?最后四句收束全篇,感慨无穷,淋漓悲壮 。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战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又岂是为了讨得个人的功勋 。
这句饱含着诗人的礼赞 。
由此讽刺了冒进贪功的汉将 。
末二句诗人感慨“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
”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的形象,和如今骄横的将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深广 。
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不计其数,但像李广那样即爱护士卒又能镇守边疆的将帅真是难求啊 。
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深远 。
(3)评价:A、从思想内容来看,《燕歌行》的同题诗作,大多写征夫思妇的缠绵相思,本诗打破了这一题材格局,突出表现英勇的气概和悲壮的情绪 。
以错综交织的诗笔,把荒凉绝漠的自然环境,如火如荼的战争气氛,士兵在战斗中的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融合到一起,形成了全诗雄厚深广悲壮淋漓的艺术风格 。
B、从表现技巧来看,诗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 。
从大段落来看,出兵时的金鼓震天和战败后的困苦凄凉形成鲜明的对比 。
从贯穿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和将军的怙宠贪功形成对比 。
士兵的辛苦作战和将军的纵情声色形成对比 。
结尾提出李广,又是古今对比 。
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寓意深刻 。
此外,诗歌用韵四句一转,显出跳跃奔放的气势 。
编辑本段五、岑参的边塞诗
1、作者生平
岑参(715-769)是盛唐边塞诗的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经历有密切关系 。
他向往从军立功,把它当作求取功名的一条主要途径 。
从军前,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终日不得意,出门何所之 。
从人觅颜色,自叹是男儿 。
”(《江上春叹》);“盖将军,真丈夫,行年三十执金吾 。
”(《玉门关盖将军歌》);“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
”自从天宝八年(749)开始,岑参两度出塞,先赴安西任掌书记,后赴北庭任节度判官,经历了长达八年的边塞生活,历练成为一个边塞诗人 。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爱国壮志 。
所谓山川奇气,即以边疆自然风光作为诗歌意象,在绝域的荒凉和广漠中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这是岑参诗歌的独到之处 。
所谓爱国壮志,即抒写边防将士保卫边疆的正气 。
在艺术上,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是他的特长 。
岑参诗常用的表现手段是: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夸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