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西北风光的诗句、、火烧眉毛 描写边塞风光的诗句 边塞风光的诗句 写边塞风 何谓边塞诗: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更多关于描( 四 )


譬如以梨花喻雪,以“一团旋风桃花色”比喻骏马,以刀割面比喻寒风,都是新奇的 。
夸张更为常见,譬如“一川碎石大如斗”(《走马川行》);“都护宝刀冻欲断”(《天山雪歌》)都是富有表现力的夸张 。
诗体形式上,岑参长于七言古诗,容量大,内容丰富,气势充沛 。
2、诗风:奇情壮采
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 。
岑参的边塞诗句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感情热烈,气势雄浑,场景壮阔,色彩瑰丽,想象丰富,句式跳跃,语言奔放 。
他的作品写奇景,抒奇情,有奇采 。
(1)奇景:边塞奇异壮丽的风光如写火山:“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
…”又如写热海:“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
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
燕砂砾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
…”下文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分析诗人所擅长的奇景刻画 。
白雪点明写诗的背景 。
歌,点明诗歌的体裁是乐府 。
送武判官归京是写作的事由 。
诗是咏雪送人之作 。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开篇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由风而见雪,因铺垫而富有气势 。
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 。
一个“即”字,传出惊喜好奇的诗情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北方飞雪,却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作喻 。
把萧索酷寒转化为绚丽烂漫,花团锦簇的景象传达出大雪纷飞的姿态 。
“忽如”显出雪来得急猛紧 。
接着四句以奇寒中将士的感受写雪的威力 。
“散入珠帘湿罗幕,虎裘不暖锦衾薄 。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
”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也是诗人“好奇”的表现 。
紧接着铺叙送别的场景,帐外“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
”这两句以夸张笔墨勾画塞外雪景,气势逼人 。
“惨淡”二字又为送别定下基调 。
帐内置酒送别,“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
送客出军门,只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
”这也是一处奇景,鲜艳的红旗在寒风中冻结,于是冷色调的白和暖色调的红形成了鲜明的反衬,冻结的旗和漫天的飞雪形成反衬 。
在色彩鲜丽的画面中,突出了奇寒的感觉 。
“轮台东门送君区,去时雪满天山路 。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结尾雪上的马蹄印迹,伴随着诗人深情的目光,渐行渐远,阐说着悠悠不尽的离情 。
在这首诗中,诗人对诗歌意象“雪”表现出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笔力矫健,既有大笔挥洒,又有细节勾勒,既有真实摹写,又有浪漫想象,意象鲜明,意境独特,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 。
(2)奇情:艰苦的军旅生活中,渗透着激昂慷慨的情感 。
以《走马川》为例,《走马川》写在诗人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期间 。
走马川为唐轮台西边的白杨河(轮台在今天乌鲁木齐的西边) 。
行,是乐府诗体的标志 。
封大夫为即将出征的御史大夫封常青,本诗是为他壮行而作,这首诗集中描写了在走马川中顶风冒雪夜行军的紧张场面 。
诗歌的第一部分,“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 。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
”平沙莽莽,狂风夜吼,碎石乱飞,这是出兵的环境 。
诗歌的第二部分,“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
”顶风冒雪夜行军的边防战士斗志昂扬,和环境形成反衬 。
诗的最后部分,“马毛带血汗气蒸,五花连饯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之短兵不敢接,东师西门伫献捷 。
”行军生活艰苦,而唐军士气昂扬,有必胜信念,形成反衬 。
该诗极力夸张渲染环境和气候的恶劣,反衬出全军上下的高昂士气和不畏艰险的精神 。
诗歌当中的场景如:黄沙漫天、风吹石走、风刀割面,马汗成水,砚水冻凝,独特且洋溢着豪壮之情 。
3、《走马川行》诗歌艺术简析
A、在写作技巧方面,诗人抓住了典型环境和细节 。
《走马川》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险恶环境 。
“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白日绝域风沙景色,开头三句无一个风字,但捕捉到了风色,刻绘了风的猛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