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古诗词全部的复习提纲( 三 )


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 。
“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 。
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 。
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 。
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 。
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 。
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
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 。
“何人不起故园情”,好象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 。
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 。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
逢入京使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
注释:
龙钟:淋漓沾湿的意思
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
译文: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
鉴赏:
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 。
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 。
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
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 。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 。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
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 。
“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 。
“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 。
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 。
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
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 。
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 。
清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 。
”(见《艺概 。
诗概》)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 。
岑参这首诗,正有这一特色 。
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
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 。
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 。
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 。
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 。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 。
但是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 。
有人认为它通首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 。
实则各有偏颇 。
诗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 。
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 。
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 。
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