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拙毋巧|傅山“宁拙毋巧”( 三 )


轰轰烈烈的壮举固然表现出某种伟大之处,但平平常常的小事更见精神 。纵观傅山在书画艺术方面的所言所书,常使我们产生从一滴水想到太阳光辉的质朴想象,感到拙中蕴朴,识见超常 。“宁拙毋巧”文意苍劲,光芒闪烁而又贴进现实 。平正、朴实、似乎在“文脉”之外,却又在艺术规律之中,既符合美的前提,又为美的归宿,丝毫没有高蹈虚诞,语涉浮华的陋习 。
就“宁拙毋巧”的本意而言其意应为纯正不羁,虚静通明,大巧若拙,大朴不雕,朴实无华 。古人常言“百巧不如拙”,傅山“宁拙毋巧”中的“拙”正是人生真实心性的质朴流露,书法历来不乏有法度、规则,但书法艺术的精神法则绝不是亦步亦趋,傅山“宁拙毋巧”书论的提出,一开始便排斥元、明朝流行的“姿媚秀丽”的媚俗之态,尚朴之气才得以回归书坛 。康有为曾说“纯从朴拙取境者,故能荡涤凡庸,独标风格” 。
在书法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都曾一味在巧、媚、轻、滑、安排中渡过,“宁拙毋巧”中的“拙”,其实是大朴中的“正”,朴实无华是拙字后面隐藏于大美之中的又一重载,傅山书法经常用一种散淡的方式,平淡质朴的心情造就,用庄子的话说就是“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因为气格高妙的艺术作品显得平淡朴实 。
宁拙毋巧|傅山“宁拙毋巧”



3、自然而然的审美原则 巧之极则流于雕饰,雕饰再美,镂金错彩自泛自然而无趣,最终会走上雕饰与做作 。傅山所处的时代,到处充溢着赵子昂之丰腴、董其昌之文静的书风,显然,他“四宁四毋”之论事出有因,极有针对性,正是这种天然去雕饰,崇尚自然美的宣言,傅山在书法创作中的“拙”可理解为顺应自然,自然而然之意 。任何事物都应顺应自然,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书法之道亦如此,人们素有取法自然,道法自然的原始审美心性,傅山书论有意把自然主义与个人主义相结合,“随意落笔,皆得自然” 。在其作品中隐隐然如有其形,那就是雄奇朴逸,质朴自然的风神,生机勃勃,信手天成 。在书坛,有了傅山的倡导,自然天成的书法审美标准,其间的哲学意趣无时不存,无处不在 。傅山所处的时代需要新书法理论的诞生,但由于历史、人为的原因,当时的书法家无法找到新的创作形式,更不能形成大气候,但发现终究是可贵的,星星之火的那点真心真意,无疑给傅山形成了某种新的启发,傅山“宁拙毋巧”一系列的言论的提出使崇尚自然之美的理念形成燎原之势,“宁拙毋巧”中的“拙”得到了升华 。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情感因素对书法必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通过率真、通过朴实自然的书法形态,表现自己无法用语言宣泄的真情实感,傅山的理论贡献昭示了清初书法家自觉和自由创造精神的发展趋向,是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 。“拙”表现出“真”、“善”,开始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 。
书法艺术作为东方艺术的代表形式,书法创作历来就带有神秘色彩,并注入“天人合一”思想 。傅山通过文字试图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活着是有符号的,在人类改造自然问题对立的诸因素中,阴与阳、柔与刚、动与静之间的相互变化规律及动态把握,无疑是自然而然 。对于书法家而言,法则的学习固然很重要,但又不可以囿于法则为能事,这一思想通过对东方民族心理上的渗透,从而使书法家潜移默化自觉地追求一种不落斧凿痕、“得天趣识自然”之美,来达到与自然的交流,最终迈向和谐的最高境界 。
《易经》中阐述阴阳相生的运动规律,体现在中国文化的诸多方面,并以此来对接宇宙万物,正如东汉著名书法家蔡邕所言“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清晰地道出了书法的本源就是宇宙万物的阴阳互变,无论方圆、粗细、曲直、藏露、轻重、长短、欹正、收放、连断、偃仰、向背都与傅山的“宁拙毋巧”原创需要一致,它体现了阴阳相生的运动统一体,同样体现着矛盾运动规律的法则 。“宁拙毋巧”中的“拙”与“巧”体现着雕饰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一时的“媚”总是不自然的,要富巧于拙,拙中见巧,才能达到矛盾对立统一 。
傅山书法美学思想与各种流派的书法美学思想相比,是由他高格人品导致自然主义,又以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表现为自然而然的神超理得,书法历来是抒发情感的,只有在远离功利的束缚,才能使艺术情感的表现真实自由,书法不需奇巧,只有正拙,方归于大巧若拙矣 。傅山“宁拙毋巧”所体现的是率真、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态,光明磊落、直抒胸意 。傅山书法动静相生,以意出之,毫无生硬造作之态 。线条极富变化,对比强烈,字形多变,整篇章法错落有致,疏离自然,是大巧过后的“拙”,是炉火纯青后的自然流露 。正如陈振濂先生所言“第一流的书家在挥洒翰墨时,并非是先思忖应用什么样的技巧来妥贴表达对书法的独特追求,而是各家风格任我用,信手拈出皆成法则” 。傅山这种信手拈出皆成法则的精湛表现,得力于对书法的独特理解和对古法帖名家揣摩至深,其书作《晋公千古一快四条屏》、《丹枫阁记》中侧并用,刚柔相济,气韵贯通,便是杰出的典范之作,可见作者之情思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