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拙毋巧|傅山“宁拙毋巧”( 四 )


艺术创造是个人兴趣、气质禀性使然,有人对小巧玲珑,细腻艳丽、华美的东西容易心仪接受,而有的则对大气磅礴、粗疏狂野、参差错落的作品心驰神往,但不论怎样,艺术贵在自然,书圣王羲之只能代表一代书风,并不能代表中国书法的全部 。更何况王羲之书法也不失自然,“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便是自然而然的经典之作,自然之理并非空穴来风,傅山的努力与贡献是将“自然”之理人格化,成为自然而然 。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傅山的书法精神比王铎更自由、更天真、更抒情,当然在表现上就更自然,更讲奥妙,以致更难被普通者认可 。正如刘正成先生所言“觉斯之草熔金屈铁、荡气回肠,又机变万端,不可望其首尾 。青主之草则每每有败笔,不如觉斯件件精品,偶有合作不衫不履而气雄万夫,有伯英、怀素之势可称为狂又非觉斯之匠心可求之于笔端者 。”所谓“道法自然、自然而然、技进于道、大道至矣”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只有合乎自然,不违背自然,才符合艺术之规律,傅山“宁拙毋巧”的背后,是语重心长,苦口婆心,千万不能因求“美观”而丧失自然,当知“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巧者伤神拙者活,又如古人藏砚,刻工朴素,方显高雅大方,而纤巧,匠艺会伤神,会破坏面相,清人纪晓岚曾铭其砚曰“天然一石,越雕越俗”乃甘苦之言 。
傅山之书力矫雕琢,因为不雕则力足,力足则气畅 。直率是出于自然,得天趣之美,自能离俗 。今日书坛一味弄巧者,自认为得于天然,实则矫揉造作,不能成书 。对于书法,有研究者多喜古拙,书法的高峰是神韵,百思特网神韵的天道是归于自然 。

宁拙毋巧|傅山“宁拙毋巧”



“宁拙毋巧”的现代意义
书法是反映心灵的一门艺术,是人类精神的密码,是大自然、情感、心智的集中体现,书法艺术必须高雅,一切与厚重、朴实、自然而然相违背的东西都在根本上违背了艺术的规律,艺术规律在某种程度上是心律 。傅山“宁拙毋巧”理论的提出是历史的选择,其对现代审美意识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宁拙毋巧”涵盖的精神元素很多,本文不再一一论述 。
总之,相信对“宁拙毋巧”的探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不会停止,因为它蕴含的哲理丰富,思辨深刻,艺术当随时代,无论现在与未来,我们期待着厚重、朴实、自然而然的书法作品出现 。
宁拙毋巧|傅山“宁拙毋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