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诗词鉴赏 古诗赏析( 五 )


第二段 , 全诗的主体 , 描写梦游天姥山的所见所遇 。文辞光怪离奇 , 显然是继承了 楚辞的艺术传统 。作者告诉我们:他飞过镜湖 , 到了剡溪(今嵊县) , 看到了南朝大诗 人谢灵运游宿过的地方 。湖泊里有渌波荡漾 , 山林中有猿啼清哀 。他也仿效谢灵运 , 脚 下趿着为游山而特制的木屐 , 登上了高山① , 迷 。从此一路过去 , 到了天姥山 。走在半 峰上 , 就看到海中日出 , 又听到天鸡的啼声 。经过了许多崎岖曲折的山路之后 , 正在迷 途之间 , 天色忽已暝暮 。这时听到的是像熊咆龙吟的瀑布之声 , 看到的是雨云和烟水 。这种深山幽谷中的夜景 , 别说旅客为之惊心动魄 , 就是林木和峰峦 , 也要觉得战栗 。这 时候 , 忽然又遇到了奇迹 , 崖壁上的石门开了 。其中别有一个天地 , 别有一群人物 。他 看到许多霓裳风马的“云之君”和鸾凤驾车、虎豹奏乐的“仙之人” , 不觉吓了一跳 ,  蓦然醒来 , 只看到自己的枕席;而刚才所见的一切云山景物都消失了 。
“云之君”是神 , “仙之人”是仙人 , 合起来就是神仙 。李白爱好修道求仙 , 为什 么遇到这许多神仙 , 非但并不高兴 , 反而惊慌起来呢?这一惊慌 , 使他的游兴大受打击 ,  在惊醒之后 , 便勾引起深深的感慨 , 甚至长叹起来 。于是接下去产生了第三段 。
就全篇诗意来看 , 第三段才是真正的主体 , 因为作者把主题思想放在这一段里 。但 是在这第三段的七句中 , 我们可以找到两个概念 。一个是“世间行乐亦如此 , 古来万事 东流水” 。意思是说:人世间一切快乐的事都像做了一个美梦 , 一下子像水一般流失了 。这是一种消极的世界观 , 对人生的态度是虚无主义的 。另一个概念是“安能摧眉折腰事 权贵 , 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是一个不为权贵所屈的诗人 , 从趋炎附势的社会中脱逃出 来以后的誓言 , 它反映一种积极的世界观 , 一种反抗精神 。这两种思想显然是不同路 ,  甚至是相反的 , 然而作者却把它们写在一起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到底哪一个是作者 的主题呢? 当然 , 从来没有一个读者只看见作者这一个思想而无视于另一个思想 。但在二者的 轻重之间 , 或说因果之间 , 看法稍有不同 , 就可能从这首诗得到不同的体会 。作《唐诗 解》的唐汝询是偏重于前一种思想的 。他说: 将之天姥 , 托言梦游以见世事皆虚幻也 。……于是魂魄动而惊起 , 乃叹曰:“此枕 席间岂复有向来之烟霞哉?”乃知世间行乐 , 亦如此梦耳 。古来万事 , 亦岂有在者乎? 皆如流水之不返矣 。我今别君而去 , 未知何时可还 。且放白鹿于山间 , 归而乘之以遍访 名山 , 安能屈身权贵 , 使不得豁我之襟怀乎? 这样讲法 , 就意味着作者基于他的消极的世界观而不屑阿附权贵 , 因为这也是一种虚幻的事情 。诗中所谓“世间行乐亦如此” , 这个“此”字 , 就应当体会为上面二句所 表现的梦境空虚 。
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 , 战士还家尽锦衣 。
宫女如花满春殿 , 只今惟有鹧鸪飞 。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 , 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 , 治所在今浙江绍兴) , 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代 , 吴越两国争霸南方 , 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 , 被吴王夫差打败 , 回到国内 , 卧薪尝胆 , 誓报此仇 。公元前四七三年 , 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 , 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 , 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 , 而是在吴败越胜 , 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首句点明题意 , 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 。消灭了敌人 , 雪了耻 , 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 , 大家都受到了赏赐 , 所以不穿铁甲 , 而穿锦衣 。只“尽锦衣”三字 , 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 , 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 。越王回国以后 , 踌躇满志 , 不但耀武扬威 , 而且荒淫逸乐起来 , 于是 , 花朵儿一般的美人 , 就占满了宫殿 , 拥簇着他 , 侍候着他 。“春殿”的“春”字 , 应上“如花” , 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 , 不一定是指春天 。只写这一点 , 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 。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 , 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 。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 , 然而结句突然一转 , 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 。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 , 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 , 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 。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 , 盛衰的无常 , 以慨叹出之 。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 , 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 , 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