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诗词 有没有关于“方法策略”的诗句( 四 )


(三)、自主学习,明诗意 。
《语文课程标准》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 。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机地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
首先要大胆地“放” 。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诗意 。对于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和帮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得到解决 。
其实是巧妙地“扶” 。当学生对古诗有了整体上的感知后,通过集体交流了解到了学情,根据学情,来决定是否“扶”,哪些地方该“扶”,又该怎么“扶” 。通过“扶”,让学生初步体会在感知时可能出现的偏差,进一步深化对全诗的理解,为体味诗情,进入诗境做好了准备 。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马老师在让学生明诗意这一环节,先引领学生抓住重点词读懂前两句诗,再通过朗读感悟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紧接着就放手让自学第二句古诗,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依据学情适当的进行概括和提升 。孙老师那句句概括提升的言语更是对学生的感受和理解的升华 。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 。
(四)、想象诵读,悟诗情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博大精深,凝炼含蓄 。有着音乐、建筑、绘画、意境等在内的巨大美学价值 。诗的情感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欣赏来体会 。因此,在学生理解了全诗的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后,教师要趁热打铁,通过现代教学媒体的辅助,让学生根据诗意想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通过点读、评读、范读、诵读,演读使学生能读出诗的重音和节奏,知道应该如何把握诗的轻重缓急,加深对诗人情感地体验,体味出诗人赋于诗的思想感情 。在学习古诗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地朗读 。在初读过程中,仅以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就要有感情表现的要求 。在理解诗歌意境后的朗读就要求能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创造性地朗诵 。今天这两节课在朗读环节两位教师就是这样层层深入地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
(五)、创设情境,入诗境 。
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 。进入诗境就是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景象和情感,为之动情 。怎样让学生进入到这种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呢?在上一环节,学生已经在老师的指导朗读中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教师不要孤立地指导朗读或单纯地创设情境,而是将创设情境与感情朗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创设情境作为学生感情朗读的基础和铺垫 。同时又通过读来引导学生领悟诗情,进入诗境 。马老师采取演一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此情此景;孙老师通过看录像将学生带入到诗的意境中,情感的表现一次比一次丰富,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到位 。最终,让学生通过读与诗人的情感达到共思、共忧、共吟的境界 。实际上这一环节就是前一环节的升华和展示 。
(六)、迁移运用,创诗文 。
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应要求学生诵读古诗文,以利于学生的积累、体验和培养语感 。大连市小学语文质量评价标准在各年级的积累要求中的第一条就明确规定该年段积累诗文的数量及途径 。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古诗量并不是很多,所以在结束了一首诗的教学后,并不结束这堂课的教学,而以诗带诗,以点带面,将课堂延伸到同一类型的古诗教学上,有意识地加大学习古诗的量 。使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到大量的古诗,了解到诗人更多的优秀的诗作 。今天的两节课在方面都做到拓展 。这样,同学们的眼界开阔了,诵读古诗的兴趣也增加了 。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柳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指导学生运用古诗的能力,比如低段可以让学生表演,再现诗的意境;中高段可通过课件的出示和音乐的渲染,创设适宜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课堂环境 。通过这个语言实践过程,指导学生运用古诗的能力,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及兴趣,让他们能学以致用,真正起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